(五)
10年樹木。10年,亦可樹人。
一雙稚嫩的小手,用畫筆描繪出了她心中最難忘的記憶——她依偎在一個綠色身影的懷抱中。看到震區(qū)兒童梁曼西的畫作《謝謝你,救了我》,來自澳大利亞的教育工作者翠西·阿米西頗為驚訝:藏在孩子心中的那位拯救世界、無所不能的“超人”,原來是解放軍。
在主題為“我看見”的國際兒童繪畫作品征集活動中,50多名汶川災區(qū)兒童,畫出了記憶深處那最溫暖的色彩——綠色。
這綠色,是人民子弟兵眾志成城、托舉生命的身影。而對于人民子弟兵來說,每一次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并肩戰(zhàn)斗,都是一次紅色基因的播種。
軍人的征程,是戰(zhàn)斗史,也是心靈史。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曾說,“把歷史變?yōu)槲覀冏约旱?,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恒”。
10年前,在送別救災空降兵的隊伍中,12歲的什邡少年程強,用雙手高高舉著一塊布條——“長大我當空降兵”。這一幕,成為抗震救災的經典記憶。
10年后,程強夢想成真。他不僅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空降兵戰(zhàn)士,還當上了“黃繼光班”第38任班長。10年前,這支部隊拯救了他;10年后,這支部隊塑造了他。
10年,時間播下的“種子”,已經生根發(fā)芽。這種子,是“我看見,我記得”;這種子,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種子,還是“你在我的名字里”。
如今,漫步在昔日的汶川震區(qū),街頭奔跑著嬉耍玩鬧的孩子。他們當中,有的名字可能就叫震平、愛軍……這些“地震寶寶”的名字,是一種感恩,是一種銘記,更是一種傳承。
如今,穿行在煥然一新的汶川大地,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標成為了一道風景線——八一學校、八一康復中心、八一路……解放軍的情、子弟兵的愛,以這樣的方式綻放在汶川震區(qū)的幸福家園。
習主席深刻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而不勝、無敵于天下?!?/p>
什么是“民心所向”?什么是“民意所歸”?什么是“民力所聚”?答案生動地映射在“我看見,我記得”,映射在“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映射在“你在我的名字里”。
汶川威州鎮(zhèn),一座“紅軍橋”橫跨岷江。1935年,紅四方面軍主力受阻于此。冒著炮火,當?shù)匕傩招迯土吮徽У倪@座索橋,幫助紅軍渡江轉危為安。70多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作為紅軍傳人的人民子弟兵,又跨越這座橋,舍生忘死救百姓于危難之中。
同一個地點,同一座橋,軍民團結的偉力匯聚于此;不變的人民,不變的人民軍隊,軍民團結的偉力跨越時空。
成都雙流機場,西南地區(qū)最繁忙的航空港,銀鷹起降,川流不息。
10年前,這里是抗震救災物資和人員輸送的樞紐。今天,走進機場航站樓,“軍人依法優(yōu)先”標識格外醒目。
災難遠去,感恩常在。這里的人們沒有忘記當年救災沖鋒在前的人民子弟兵,在全國機場中率先推行“軍人依法優(yōu)先”。
新時代,新故事,讓“雙流”這個地名在“雙擁”的視野里有了新的解讀:你保衛(wèi)著我,我擁抱著你。軍民情感在這里真切互動、水乳交融、榮辱與共。
輝煌,始于苦難。大道,行之而成?!?·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前,軍民攜手救援的大型群雕“眾志成城”昂首屹立,仿佛是一棵深植這片大地的“精神之樹”,守望著長滿新綠的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