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重的背影,鮮活的生命。身著雨衣的軍人站在峭壁上,挺立成山,堅定地伸出雙手,托舉起危難中的生命。永恒的瞬間,無聲的歷史。一圖勝千言,傳遞著中國軍民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可貴的信心、力量和尊嚴。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 攝影:劉應華
致生命,以英雄的背影
■劉書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楊進
凝重的背影,鮮活的生命。身著雨衣的軍人站在峭壁上,挺立成山,堅定地伸出雙手,托舉起危難中的生命。
永恒的瞬間,無聲的歷史。一圖勝千言,傳遞著中國軍民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可貴的信心、力量和尊嚴。
當時,軍事攝影工作者劉應華這幅名為《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的作品,迅速占據了國內外各大媒體的版面,成為那場災難中最具代表性的圖片之一?!?008中國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攝影報道金獎、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記錄類金質收藏作品……這幅作品先后獲得國內新聞攝影重要獎項20余項。2010年,榮獲聯(lián)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fā)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成為人類抗災史上的共同記憶。
一段記憶,一篇史詩。經典之作,歷久彌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來臨之際,記者來到照片拍攝地,走近新聞當事人,推開時間的窗口,拼起歷史的碎片,觸摸那穿越時空的力量。
以生命的名義,以軍人的擔當
山如刀劈形成了斷崖,形成了一個約60度的峭壁。
翻過懸崖,更加觸目驚心:山巒移位,河流阻斷,道路被撕裂,路上橫豎著滾落的巨石,倒下的大樹……
即使過去了10年,陳進依然難忘那生死一刻——
汶川,特大地震,空軍部隊立即啟動應急指揮機制。5月13日清晨,1800余名空軍官兵挺進重災區(qū)。時任航空兵某團指導員的陳進,帶領著60人救援先鋒隊,向距震中僅有10余公里的銀廠溝挺進。
“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一名青年看見迎面走來軍人,哭著指了指溝壑深處說:“那邊還有很多人,救救他們!”
天色漸暗,余震不斷。陳進把60名隊員分組,輕傷員3人一組后送,重傷員5人一組后送,每一組都有1個人警戒觀察。越往深處走,后送的傷員越多,先鋒隊的人越來越少。行至東林寺,陳進身邊只有9名官兵了。
“救救我!”一名婦女蜷縮在斷墻旁,灰頭土臉,氣息衰弱,她的脊背受了重傷,滿口鮮血。官兵們急忙從廢墟中扒出門板、條木、電線,做成了一副簡易的擔架。
頭頂有飛石,腳下是溝坎。官兵們在廢墟亂木叢中前進,拼盡全力保持擔架平穩(wěn)。此時,輕輕晃動,對于脊柱受傷的她都是折磨。
3個小時艱苦跋涉后,終于來到震出來的那道峭壁前。此時,峭壁前已聚集了近百副擔架,還有上千群眾。
時任某場站政治處主任唐先鋒,立即指揮救災官兵,拿起鐵鍬在懸崖上鏟出一個個供人站立的小坑。而后官兵們分成兩批,自下而上,在峭壁上依次站立,伸出雙手,搭起了“生命的階梯”。
一雙手遞給一雙手,一步接一步,一寸連一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擔架上,一名傷員轉移走,目光又聚焦在了下一副擔架上。
就這一瞬間,隨隊采訪的劉應華按下了快門。
道路搶修暢通前,官兵們在這條“階梯”上守了兩天兩夜。守在這里,就守住了一條生命的通道。據統(tǒng)計,通過這條“階梯”轉移被困群眾8000余人,其中傷員600余人。
直到10多天后,陳進才第一次通過電視新聞,看到了《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這張照片。那名被救出的婦女,他們當時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