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zāi)情就是命令,“鐵軍”官兵多路并進,到達震區(qū)后迅速轉(zhuǎn)入救援行動。
這雙手套是14萬大軍當年臨危受命、鐵肩擔當?shù)纳鷦涌s影——
每一個參加汶川抗震救災(zāi)的官兵,都是這雙手套的主人
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燃起希望!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原“鐵軍”某部一連曾幫助清理過映秀鎮(zhèn)一個銀行,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眾高度評價,“有可能從中找到救災(zāi)手套的主人?!?/p>
歲月變遷,星移斗轉(zhuǎn)。然而,曾參與清理銀行的戰(zhàn)士楊樂告訴記者,自己已經(jīng)記不清當時戴的是什么手套,只記得當時在公安民警和銀行工作人員見證下,戰(zhàn)友們從廢墟里清理出成沓的百元大鈔,還有幾分幾角的硬幣,共計16萬余元。
“從五湖四海來,回大江南北去?!迸阃稍L的副旅長王煥兵很是感慨:“我真搞不清楚這雙手套是誰的,但我知道,這副手套是當年14萬大軍臨危受命、鐵肩擔當?shù)纳鷦涌s影?!?/p>
采訪中,提起10年前抗震救災(zāi),一名駐地群眾落淚了:每當遇到艱難險阻,人們總會看到子弟兵奮不顧身的身影。
輾轉(zhuǎn)2000多公里,費盡周折,還是沒有找到手套的主人。但是,記者找到了“鐵軍來了”這面紅旗的擎旗手——防空營班長齊建磊。他告訴記者:“這面大旗曾給災(zāi)區(qū)人民以希望和力量,如今依舊在‘鐵軍’部隊高高飄揚?!?/p>
抗震救災(zāi)部隊即將回撤歸建之時,災(zāi)區(qū)群眾再一次將一面錦旗送到“人民的鐵軍”手中。
2013年,孟津縣遭風災(zāi),老鄉(xiāng)的蘋果園掉了一地蘋果,“鐵軍”官兵主動幫忙拾撿,沒揣進自己兜里一個蘋果;2014年,板栗成熟的季節(jié),“鐵軍”在確山演習,經(jīng)常在板栗林里穿行、宿營,沒有官兵摘一顆板栗……10年來,“鐵軍”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鐵軍”官兵嚴守紀律、愛民為民這一紅色基因恒久彌新。
每次僅存的一絲希望,都被“現(xiàn)實的失望”打碎。采訪越深入,一個感受越強烈:能不能找到這副手套的主人似乎已經(jīng)并不那么重要了,因為每一個參加汶川抗震救災(zāi)的官兵,都是這副手套的主人!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鐵軍”官兵的手大多布滿老繭、傷痕累累。但這一雙雙手卻是記者見過的最有力的手,最令人震撼的手!
“就是這一雙雙手,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贊歌!”合成一營火力連排長王文波,2008年還是列兵,如今已是中尉軍官的他告訴記者:“這雙手套,延續(xù)著人民軍隊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血脈,傳承著我軍的宗旨,至今讓我們感到格外的溫暖?!?/p>
綠色方陣,遍地英雄。汶川抗震救災(zāi)的記憶不僅有悲傷,也有英雄豪邁。
“汶川啊,汶川,我的故鄉(xiāng)……”該旅參加過抗震救災(zāi)的老兵,人人都會唱當時“鐵軍”的自創(chuàng)歌曲《汶川,第二故鄉(xiāng)》。唱起這首抒情的歌曲,政委林官亮動情地說:“這是人民子弟兵為何如此惦記一片熱土的內(nèi)在答案?!?/p>
最好的懷念是傳承!采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中,該旅把這張拍攝于建川地震博物館的手套照片搬上了課堂。
“手套珍貴,是因為它屬于英雄,也在歲月中講述著我們的榮光。”回眸歷史瞬間,官兵們說:今天我們看它,就是在讀一支軍隊神圣的使命。
(本文照片由第82集團軍某旅羅闖、馬中良、建川博物館常建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