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賞玩,心之所盼。在“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之際,很多家庭已經(jīng)訂好了出游的門票住宿,準備來一次舒暢身心的旅行。有平臺預測,“五一”出游人數(shù)將達到清明的2倍以上。
盡管今年的首個旅游小高峰即將出現(xiàn),但由于假期與疫情的重疊,還是有不少人陷入了想出游又不敢出游、敢出游卻不知咋出游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積攢已久的旅游需求亟待釋放,壓抑已久的心情亟待紓解。但另一方面,如何保證出游安全,吃住行玩如何安排,去遠一點的地方回來是否需要再次隔離,諸多問題讓大家猶豫不決。事實上,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tài)勢進一步鞏固,加上各地紛紛出臺了景區(qū)防疫和安全保障的措施,“五一”期間一定范圍內(nèi)的出游,還是可以放心的。
即使如此,安全意識也不能絲毫放松。要看到,我國“外防輸入,內(nèi)防反彈”的壓力仍然存在,疫情威脅也沒有因氣溫回暖而“退避三舍”。旅游行業(yè)常常涉及人群聚集、社交來往,大家在出游時尤其需要保持警惕,對可能存在的風險要做出預判。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黃山景區(qū)曾出現(xiàn)游客爆滿的現(xiàn)象,就提醒廣大游客在目的地及出行時間選擇、自我防護等方面做好功課,確保有備無患。
安全意識要靠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支撐。疫情防控成為常態(tài)化,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應當常態(tài)化。疫情為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健康課,有網(wǎng)友曾用“通風報信”“口捂遮攔”“漱手就勤”等改編成語記錄下戴口罩、勤洗手等生活日常。出游期間,戴口罩和保持手部衛(wèi)生仍是預防傳染病的最重要手段,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隨時關注自身健康狀況也應時刻謹記心間。在吃住行玩中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既為自己安全筑牢防火墻,也為他人的健康上好加固鎖。
當然,特殊時期的旅游也要遵從特殊的形式,樹立更新的理念。以前說走就走的旅行,現(xiàn)在必須提前做好安排,學會“預約旅游”;以前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現(xiàn)在必須挑選距離合適、人流適中的地方,確保安全至上;如果出門不便,不妨在家“云出游”,透過直播的鏡頭賞花觀景、看大展游古跡;如果沒法游山玩水,找三五知己涮個久違的火鍋,不同樣也是一種休閑?從這個意義上看,疫情客觀上成為我們更新旅游理念的一次契機,旅游邊界不斷拓展或許為未來旅游提供了常備選項。
旅游是一種有社會外溢作用的活動。作為一種休閑活動,它讓人們共享美好生活;作為一種消費行為,它期待人們在合理適度的消費中助力行業(yè)回溫;作為一種文明實踐,它讓大家在安全出游中承擔社會責任。在旅游活動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出行才會更精彩、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