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慶,1906年生于江西省弋陽縣樟樹墩鄉(xiāng)大港村一個農民家庭。幼年曾在鄉(xiāng)村私塾啟蒙,讀書一年后輟學,一度跟別人做皮匠。1927年,王豐慶在家鄉(xiāng)投入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參加方志敏、邵式平、黃道所領導的弋橫暴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調至縣蘇維埃政府保衛(wèi)部工作。1932年贛東北省改稱閩浙贛省,王豐慶在省蘇維埃政府內務部擔任優(yōu)紅科科長。1933年1月,他被選為中共閩浙贛省委執(zhí)委委員。
1933年3月,王豐慶、葉欽等四人受閩浙贛省委組織部長汪金祥派遣,到皖贛邊至德縣筆峰一帶活動。不久,王豐慶等四人與當地同志一道在木嶺、黎痕、分流、大田和浮梁的部分地區(qū)開辟革命根據地新區(qū)。他們積極培養(yǎng)當地骨干,很快發(fā)展了祝金木等七人參加革命,組建了地方游擊隊。在婺源、浮梁交界處農村建立了?。海罚ㄆ剑╂模ㄔ矗┲行目h委,王豐慶任書記。同年12月上旬,王豐慶和葉欽選擇好時機,帶領游擊隊分赴蘇村、外河兩地捉拿大土豪蘇理純和汪協(xié)勛,雖然收繳了他們的槍,但二人都逃到至德縣城,向縣政府告急。幾日后,縣政府便派出保安隊來到蘇村圍攻。王豐慶和葉欽沉著地率領游擊隊分散隱蔽,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4年春,根據省委指示,王豐慶和匡龍海率紅軍游擊隊,與省委派出的柳真吾、周成龍等,共同到浮梁開辟根據地。3月,以柳真吾為書記的贛北特委成立,王豐慶為特委委員。同時,王豐慶和特委其他同志一起,深入當地群眾,組織和領導了以浮梁的小源為中心的農民武裝暴動。接著,暴動后的部分武裝農民又配合紅軍游擊隊,消滅了敵人的警衛(wèi)團。從此,在皖贛邊區(qū)開辟了新蘇區(qū)。
1934年7月,贛北特委改為皖贛特委,柳真吾仍任書記。同時,將紅軍游擊大隊改編為皖贛紅軍獨立團,團長匡龍海,王豐慶任政治部主任。
皖贛特委認為革命要健康地向前發(fā)展,必須努力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質和政策水平。于是,特委在皖贛交界的水嵐山舉辦了為期七天的干部訓練班,參加的學員多為各基層干部和斗爭骨干,共有200余人。特委主要領導都曾擔任主講,王豐慶結合自己的斗爭實踐,給大家講了關于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隨著革命斗爭的發(fā)展,1934年7月,皖贛紅軍獨立團與閩浙贛省軍區(qū)獨立團合并,擴編為皖贛紅軍獨立師。師長先后由王如癡、匡龍海擔任,王豐慶任政委。
同月,根據閩浙贛省委的指示,皖贛特委決定在下屬的十幾個縣范圍成立皖贛蘇維埃政府,王豐慶兼任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
匡龍海、王豐慶領導的皖贛紅軍獨立師,剛成立就經受了嚴峻的考驗。7月,獨立師和秋浦縣八中隊配合,擊敗了彭(澤)秋(浦)聯防隊糾集地主武裝向昭潭蘇區(qū)的進攻,活捉并處決了匪首洪潘龍。接著,獨立師又與八中隊配合,消滅了當地反動會道門——紅槍會。11月,獨立師襲擊了駐青山橋附近的國民黨第十九師一部,生俘50余人,共繳槍50多支。12月,獨立師在江西黃土嶺一戰(zhàn)又俘敵五六十人,繳槍40余支。
就在皖贛紅軍獨立師出擊黃土嶺之時,大板蘇區(qū)遭到強敵襲擊。留守蘇區(qū)的皖贛特委書記柳真吾率農民團,憑借有利地形組織反擊保衛(wèi)。獨立師聞訊趕回解救。這場惡仗進行了七天七夜,紅軍彈盡糧絕,部隊損失慘重。后由王豐慶與匡龍海、柳真吾帶著剩下的力量進行突圍。皖贛特委遭到破壞,其所轄蘇區(qū)喪失。
1935年2月至3月間,王豐慶和匡龍海、江天輝等率部在貴(池)秋(浦)東(源)一帶活動,并與原在當地堅持活動的江縱新、黃翠山、倪南山等聯系,相互配合。為創(chuàng)立地方黨組織和開創(chuàng)新的根據地,王豐慶與匡龍海、江天輝等在祁門的雞毛尖召集會議,研究分析了周圍各地情況,認為有利于創(chuàng)建根據地,繼續(xù)堅持斗爭。根據王豐慶的意見,部隊先向婺源出發(fā),前往鄣公山。不久,王豐慶等在鄣公山與周成龍等匯合一處。1935年6月,在貴池商山,王豐慶與匡龍海所率部隊分開,匡龍海、田英帶一部分同志另去他地開創(chuàng)根據地,王豐慶與周成龍等則留在貴、秋、東一帶創(chuàng)建根據地。
為了統(tǒng)一領導貴、秋、東邊區(qū)的革命斗爭,1935年6月成立了中共江南特區(qū)委員會,駐地高山。特委書記由周成龍擔任,王豐慶任組織部長兼軍事部長。江南特委成立后,即將原長江游擊大隊、皖贛游擊大隊、皖贛紅軍獨立師三方面的部分兵力570余人,整編為江南紅軍獨立團。團長楊艷溪,王豐慶擔任政委。接著,楊艷溪、王豐慶二人在特委的指示下,從獨立團中抽調50多人為骨干,分到貴秋、貴東、貴祁三縣,幫助建立基層群眾武裝,即稱第一、第二、第三游擊隊。
9月,王豐慶和楊艷溪配合江南特委,率江南紅軍獨立團在貴秋東邊區(qū)參加并支持當地的農民中秋暴動。此后,王豐慶和楊艷溪經常率獨立團在根據地邊沿地帶活動,伺機打擊敵人。
中共江南特委機關自中秋暴動勝利后,就從高山遷到馬塢施。隨著這一轉移,敵人攻擊的目標也轉到這里。于是,在馬塢施附近經常發(fā)生敵兵的侵擾與紅軍獨立團的保衛(wèi)戰(zhàn)。由王豐慶直接領導和指揮的塘丁大捷,便是其中出色的戰(zhàn)例。
同年11月,江南紅軍獨立團在牌樓與安徽保安旅二團接火。紅軍將敵人擊潰,并活捉敵區(qū)長??蓴潮0惨粓F仍不死心,卷土重來,咬住紅軍不放。王豐慶則率領紅軍在山區(qū)穿來轉去,牽著敵人兜圈。就這樣接連轉了幾天幾夜,敵兵成了疲憊之師。于是,王豐慶等選擇塘埂、丁沖的有利地形,設下埋伏襲擊敵人。戰(zhàn)斗一開始,敵連長就被紅軍一槍擊中,落馬斃命。接著,紅軍獨立團消滅敵人30余人,繳槍32支、子彈500余發(fā)、手榴彈20枚。三天后,王豐慶又率獨立團乘勝追擊駐在夏項街的敵保安二團,暫時解除了馬塢施之圍。
12月初,敵人又組織重兵進攻,王豐慶、楊艷溪率紅軍與敵又展開搏斗。戰(zhàn)斗中,紅軍消耗了一些力量,團長楊艷溪也負傷。12月底,斗爭形勢日益險惡,江南紅軍獨立團因天寒,戰(zhàn)士衣單,生活異常艱苦而戰(zhàn)斗力減弱,加之代理團長在軍事上造成的嚴重失誤,致使紅軍獨立團陷入被動困境。鑒于此情,特委書記周成龍和政委王豐慶親自率領部隊,掩護特委機關沖出重圍。從此,特委機關再度轉移至高山的石門口。
1936年1月,敵人重兵緊逼高山,江南特委機關仍處于敵人威脅之下。王豐慶和特委領導率紅軍又展開了保衛(wèi)高山革命根據地的殊死戰(zhàn)斗。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加之頻繁的戰(zhàn)斗,紅軍獨立團的武器彈藥、軍需給養(yǎng)得不到及時補充,致使多處失利,窮于應付。在這緊急關頭,特委在石門口附近召開會議,作出了若干決定。其中,決定將紅軍獨立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改稱江南紅軍挺進縱隊,由楊春標率領,執(zhí)行赴省匯報的任務;另一部分則改稱江南紅軍挺進大隊,由王豐慶率領,繼續(xù)牽制敵人,與敵周旋。王豐慶率部隊在貴秋東地區(qū)活動了半個多月,便被迫撤至贛東北浮梁縣境內。
同年2月,王豐慶率領的皖贛游擊隊與余金德、李步新、劉毓標分別率領的贛東北、涇旌寧宣、皖南游擊隊都匯集于鄣公山,統(tǒng)一于閩浙贛省委領導之下,結束了各自為戰(zhàn)的分散局面。
婺源西北的莒君山等地,毗鄰皖浙二省,山大林密,地形險要。王豐慶任皖贛紅軍獨立師政委和浮東婺中心縣委書記期間,就曾率紅軍來這一帶活動,還派出武裝工作隊深入婺源浮梁、休寧邊區(qū)農村宣傳群眾,發(fā)動群眾參加革命、參加紅軍。王豐慶經常深入到貧苦群眾中宣傳“參加革命窮人才可以翻身”的道理,說:“窮人要翻身,必須打倒土豪劣紳;窮人要翻身,必須報名當紅軍?!?/p>
4月,王豐慶參加了關英在鄣公山主持召開的閩浙贛省委擴大會議。根據斗爭形勢,會議決定將閩浙贛省委改名為皖浙贛省委,關英為書記,王豐慶等為省委委員。會議還決定成立贛東北、皖贛、上浙皖、下浙皖、浙皖五個特委,將各股紅軍合編為皖浙贛獨立團。根據省委決定,皖贛特委于5月在婺源莒君山正式建立,王豐慶為特委書記,李步新為副書記。同時建立紅軍獨立營。皖贛特委區(qū)域以祁門為中心,包括休寧、婺源、浮梁、都昌、鄱陽、湖口、彭澤等縣。王豐慶主持的皖贛特委又下設了祁(門)、?。海㈡模ㄔ矗┑人膫€中心縣委。
王豐慶主持的皖贛特委認真地貫徹省委關于邊區(qū)黨的建設、武裝建設以及經濟、文化工作等政策,根據地各項工作有較大發(fā)展。到1936年底,整個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由千余人發(fā)展到近3000人,根據地及游擊區(qū)域發(fā)展到皖浙贛邊區(qū)33個縣。
皖浙贛邊游擊根據地以及附近其他根據地的迅速發(fā)展,引起國民黨南京政府的極大恐慌。西安事變后,國民黨反動派一面開始同共產黨停戰(zhàn)議和,一面仍調集重兵,再度對南方游擊根據地“清剿”,皖浙贛邊根據地又處于危急之中。
1937年5月,王豐慶、余金德帶領皖贛、贛東北紅軍共四個連聯合進攻樂平鳴山,不料戰(zhàn)斗失利,被敵第十六師重重圍困,突圍時隊伍又被沖散。5月9日,王豐慶在德興張家畈被敵逮捕,押解至景德鎮(zhèn)后,機智地逃脫,重新回到浮(梁)、樂(平)、婺(源)根據地,繼續(xù)領導斗爭。但在逃脫時,王豐慶暴露目標,浮、東、婺地區(qū)革命形勢受到破壞。
七七事變后,形成了全國統(tǒng)一抗戰(zhàn)的局面。11月,以江天輝等為代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了一致抗日的和平協(xié)議。12月,陳毅到舍會山召開會議,作了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會上,王豐慶所犯錯誤受到陳毅的嚴肅批評,同時王豐慶被免除皖贛特委書記職務。1938年2月,根據陳毅的指示,王豐慶和李步新、楊漢生、田英、熊剛、柴榮生、倪南山、程祥元所率的紅軍游擊隊300余人匯合于舍會山,隨即開到浮梁瑤里,改編為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后又奉命開赴皖南巖寺集中,編為新四軍一支隊二團三營,開赴抗日戰(zhàn)場。
1938年6月,新四軍第一支隊根據黨中央關于深入敵后創(chuàng)建茅山根據地的指示,在陳毅率領下挺進鎮(zhèn)江、句容、丹陽和金壇等縣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7月7日,陳毅邀請鎮(zhèn)、句、丹、金四縣各界人士籌備成立了抗敵自衛(wèi)委員會(簡稱四縣抗敵總會),王豐慶以新四軍代表擔任委員會副主任,協(xié)助當地愛國人士樊玉琳主持工作。陳毅對王豐慶進行了教育和考察,發(fā)現王豐慶對革命忠貞不二,且富有群眾工作經驗和組織才能,不久便調他任一支隊民運科長,勉勵他為開創(chuàng)敵后根據地再接再厲。
王豐慶在協(xié)助主持四縣抗敵總會期間,兢兢業(yè)業(yè),通宵達旦地努力工作。當時,建立四縣抗敵總會是打開敵后抗戰(zhàn)局面的當務之急,而團結和爭取地方上層愛國人士又是這一工作的關鍵。四縣抗敵總會主任樊玉琳,曾擔任國民黨區(qū)長和縣政府科長,抗戰(zhàn)爆發(fā)后曾與族侄樊緒經聚集武裝抗敵自衛(wèi)。新四軍挺進茅山后,樊玉琳對共產黨尚有疑慮。因此,王豐慶在協(xié)助樊玉琳主持抗敵總會工作中,處處堅持團結抗日的立場,言必信,行必果,謙虛謹慎,誠心誠意地和地方愛國人士商量問題,協(xié)同工作。在危急關頭,王豐慶則以敢于斗爭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挺身而出。四縣抗敵總會處于游擊戰(zhàn)爭環(huán)境,每一次出現敵情,王豐慶總是先考慮樊玉琳和地方人士的安危,安排他們先行轉移,自己則指揮部隊斷后掩護,使樊玉琳終于打消疑慮,感到共產黨與國民黨確實不一樣。
當時,因南京淪陷、國民政府西移,蘇南一帶人民中間普遍存在著失望心理。王豐慶根據過去群眾斗爭經驗,針對當時當地實際,發(fā)動群眾在各地建立農會、婦抗會、青抗會和兒童團等抗日群眾團體,還成立了交通站、遞步哨和自衛(wèi)隊,民運工作轟轟烈烈,使當地民眾克服了失望心理,掀起了抗戰(zhàn)熱潮。
蘇南各地黨組織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幾乎完全遭到破壞,隨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王豐慶及時進行了黨組織的重建工作。1938年10月,王豐慶在句容縣大支里建立了該縣抗日敵后的第一個黨支部。在建黨工作中,王豐慶首先物色貧苦農民和知識分子中的抗敵積極分子,進行教育考察后發(fā)展為黨員。同時根據當時形勢需要,注意吸收地方有影響的上層愛國人士入黨。樊玉琳出身地主家庭,是國民黨員,但他在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的關懷教育下,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并向陳毅吐露了想加入共產黨的愿望。于是,王豐慶一方面因勢利導地向他灌輸無產階級思想,一方面在斗爭中幫助啟發(fā)和提高他的階級覺悟。一次,在減租減息斗爭中,王豐慶用算細賬的方法,揭露地主出租土地向農民收租是一種剝削行為,并以當地農民受地主盤剝的生動事例,進一步說明為什么窮人愈來愈窮、富人愈來愈富的原因,使樊玉琳深受教育,他感嘆道:“過去總認為農民種地主土地是地主養(yǎng)活農民,交租付息是天經地義的事,如今看來大謬不然。”在王豐慶的影響和幫助下,樊玉琳的覺悟日益提高。不久,王豐慶和特委組織部長陳浜為介紹人,發(fā)展樊玉琳為特別黨員。后來,樊玉琳在八年抗戰(zhàn)中曾擔任縣長、專員、保安司令和軍分區(qū)司令員,為堅持和發(fā)展抗日根據地,配合新四軍主力作戰(zhàn),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后人談到樊玉琳等地方抗日領袖時,總忘不了王豐慶在四縣抗敵總會時做出的積極貢獻。
1939年5月,新四軍第六團東進抗日,以茅山地方武裝為主成立新六團,王豐慶任副團長(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不久,王豐慶調回地方,仍從事民運工作。7月,國民黨派到茅山根據地的縣長積極推行“溶共、防共、限共”等反動政策,鎮(zhèn)江縣長莊梅芳公然宣布四縣抗敵總會和各地抗日群眾團體為非法組織,誣蔑咒罵共產黨、新四軍為“匪黨”、“匪軍”,強征暴斂,增收賦稅,還殺害新四軍傷員和偵察員,挑起并不斷制造磨擦。面對急劇變化的形勢,王豐慶堅持團結,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廣泛發(fā)動與組織工農群眾開展反磨擦斗爭;通過四縣抗敵總會控制基層政權,與頑固派分庭對抗;隨后又順應民心,協(xié)同新六團懲治了反動縣長莊梅芳,打擊了倒行逆施、破壞團結抗敵的頑固分子。
1939年12月,中央蘇皖區(qū)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金壇縣建昌圩召開,會議選出了蘇皖區(qū)黨委,吳仲超為書記,譚啟龍為副書記,王豐慶為候補委員。1940年3月,蘇皖區(qū)黨委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黨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四縣抗敵總會代行政府職權,王豐慶即著手進行四縣抗敵總會過渡為抗日民主政權的工作。
正當蘇南抗日根據地進入建設階段時,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派遣兩個師挑起磨擦,并兩次圍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蘇南新四軍為堅決執(zhí)行向北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避免蘇南、蘇北兩地受損,陳毅、粟裕于1940年7月分別率主力部隊北渡長江。王豐慶奉命留在江南繼續(xù)堅持同頑固勢力的斗爭。四縣抗敵總會所轄的地方武裝編為獨立一團,王豐慶任團長。獨立一團兵員不過800人,缺乏作戰(zhàn)經驗。為盡快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王豐慶抓緊進行整訓,嚴格管理和訓練,同時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工作,促使部隊軍政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1940年冬,蘇皖區(qū)黨委繼任書記鄧仲銘至丹北及澄、錫各地檢查工作,然后越京滬鐵路南返,途經太(湖)鬲(湖)地區(qū)轉往茅山根據地。獨立二團副團長李復率一個連沿途護送,王豐慶率獨立一團一部從茅山到太鬲地區(qū)迎接。11月9日,兩部會合于武進吊橋,準備次日護送鄧仲銘轉回茅山。不料,第二天遭日軍包圍。王豐慶指揮突圍時犧牲,時年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