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彩(1913—1941),山東昌邑縣倉街鄉(xiāng)李村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昌邑縣以當小學教師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7年10月,董振彩任中共昌邑縣委組織部部長,不久被調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九支隊工作。1940年冬,第九支隊黨委鑒于當時擔任二營教導員的董振彩作風正派,立場堅定,作戰(zhàn)勇敢,指揮能力強,便派他來到日照縣黃墩,在收編的朱信齋獨立營任政治委員。
朱信齋部原為盤踞在黃墩一帶的土匪隊伍,干盡禍國殃民的壞事。1938年8月,中共魯東南特委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二支隊進駐魯東南。為了尋找靠山,朱信齋主動要求與八路軍合作,隊伍被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第四大隊。為團結抗日,由朱信齋任大隊長,政委由楊昆兼任。爾后,改為獨立營。朱信齋部被收編后,在八路軍工作組的幫助下,發(fā)展到3個連、一個便衣排,共300余人。
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相處,董振彩深深意識到,朱信齋對八路軍存有戒備,居心叵測,陰險狡猾,當時投靠八路軍是迫于形勢,賴以求生。這樣一個老奸巨猾、心狠手毒的老土匪頭子,想要把他改造過來談何容易。只有從基層做好工作,掌握士兵的思想動態(tài),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才能控制部隊,使其真正成為人民的軍隊。于是,董振彩便經(jīng)常深入連隊,找干部、戰(zhàn)士談心,宣傳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廣泛深入地進行抗日救國的教育,團結了大部分干部、戰(zhàn)士。他在實際工作中,注意培養(yǎng)積極分子,秘密發(fā)展黨員,壯大骨干力量,并爭取和培養(yǎng)朱信齋的長子朱德明為“少營長”,主持軍務。同時,還積極協(xié)助地方政權發(fā)動群眾,宣傳抗日,建立民兵組織和青年、婦女、農(nóng)會等群眾性救國團體,幫助民兵訓練,密切了軍民關系,壯大了抗日力量,深受群眾的擁護。
在董振彩的努力下,黃墩一帶的群眾抗日情緒高漲,這可嚇壞了心懷鬼胎的朱信齋。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將國民黨頑固派所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最高峰。在這種局勢下,朱信齋的抗日立場愈加動搖。
1941年3月2日傍晚,朱信齋率部突然襲擊、逮捕共產(chǎn)黨員、抗日軍政干部及愛國人士,公開叛變。在糧山口,獨立營政治委員董振彩、連長山世傳、指導員董憲法先后被捕;在黃墩,日照縣第七區(qū)(三莊)的區(qū)、鄉(xiāng)干部范干民等十幾人被捕;在董旺莊,日照縣第九區(qū)(黃墩)的部分區(qū)、鄉(xiāng)干部被捕。一夜之間,朱信齋部共逮捕了200余人,搶去百余支槍。
董振彩被捕后,敵人先用花言巧語勸他投降,遭到拒絕后,便用刺刀將他的鎖骨穿透,拴上鐵絲,吊掛在房屋的梁頭上,并用灌煤油和涼水等手段,反復地折磨他。他雖然遍體鱗傷,但始終未向敵人屈服。6日,在黃墩巴山,董振彩遭殺害,壯烈犧牲時年僅28歲。
為了緬懷先烈,黃墩鎮(zhèn)黨委、政府在鎮(zhèn)駐地西北面建立了黃墩烈士陵園,將董振彩等44位烈士忠骨遷入陵園集中安葬,并在陵園正前方豎立“黃墩革命烈士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