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筆從戎的抗日英雄陳伯衡
■楊敬銀 張延珍
陳伯衡,原名憲璇,字伯衡,山東省汶上縣汶上鎮(zhèn)西周村人,生于1906年10月4日。父兄皆以農為業(yè),陳伯衡排行第三。他從小聰慧過人,幼年入私塾念書。他學習認真,孜孜不倦,1922年考入縣城內書院高小。由于他待人誠樸,虛心好學,深受同學們的稱贊和欽佩。
陳伯衡在縣城求學期間,正值列強爭相侵華、軍閥連年混戰(zhàn)的局面,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陳伯衡十分關心國家之興亡和民族之危急,他和同學們一起到大街上演說,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查禁日貨”等口號,喚起民眾之救國熱情。他還積極參加了書院高小驅逐反動校長的學潮,與壓制進步師生的反動校長以及反動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迫使縣政府撤掉了那個校長,取得了斗爭的勝利。在斗爭中,他認識到必須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才能把人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因而,在北伐軍到達汶上后,他加入了國民黨。
陳伯衡高小畢業(yè)后,升入濟南第一師范。在濟南一師上學時,他接觸到了更多的新事物,視野擴大了,對國民黨右派拋棄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等所作所為感到氣憤,對“三民主義”救中國也開始打了問號。他每逢寒暑假回到家鄉(xiāng),在與同學、知己談到國事時,就發(fā)泄這些心中的苦悶。
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fā)生后,學校停課,陳伯衡被迫暫時回到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他目睹廣大農民受盡了貪官污吏、地主豪紳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為了給農民出氣,他發(fā)動農民協(xié)會,斗倒了作惡多端的二區(qū)區(qū)長房子健。
1931年,陳伯衡在濟南一師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到了北大,他如饑似渴地學習了《資本論》、《政治經(jīng)濟學》等書籍和其他一些進步報刊,結識了楊啟哲、王儒林等進步學生。他從思想上逐漸接受了馬列主義學說,特別是對于依靠誰來救國救民的問題,他更加明確了?!熬拧ひ话恕笔伦兒?,為了反對蔣介石對日寇的不抵抗主義,他參加了北京學生組織的赴南京示威活動,險遭殺害。
1935年,陳伯衡從北大畢業(yè)后,來到濟南齊光中學任教務主任。不久,他介紹北大同學楊啟哲(共產黨員)到齊光中學當了代課教師。當時在齊光中學當教師的,有不少是北大的學生,其中有一股以閆子桂為代表的托派力量。陳伯衡、楊啟哲等人對托派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國民黨反動當局節(jié)節(jié)南退。中共中央即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同胞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者。當時,汶上縣的愛國知識分子曹志尚、劉啟文、曹林周、張云峰等人,以城內力生文化合作社為聯(lián)絡點,秘密醞釀抗日救亡活動。這年的10月間,國民黨軍隊倉皇南逃。在濟南齊光中學任教的陳伯衡,也隨濟南流亡師生南撤,在路經(jīng)汶上家鄉(xiāng)時,劉啟文和曹志尚等人便把醞釀抗日的事告訴了他。陳伯衡聽了以后,非常贊成這個想法,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有理,抗日有理,便毅然決定留在汶上進行抗日活動。
在醞釀組織抗日救亡活動時,他們遇到一個突出問題,即舉什么樣的旗幟、依靠誰來領導的問題。當時主張并不完全一致,但以陳伯衡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依靠共產黨來領導才最靠得住。于是,便公推陳伯衡以“民先”的關系,兩趟去濟南找魯西南工委負責人江明聯(lián)系,要求派人加強領導。江明便以“民先”的名義把正在三路軍政訓處學習的劉星(共產黨員)介紹給陳伯衡。劉星與陳伯衡一同回到汶上,就住在陳伯衡家中。為了盡快建立起抗日隊伍,陳伯衡和劉星等人走村串鄉(xiāng),聯(lián)絡愛國人士,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提出“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等口號,并先后在張場小學、戰(zhàn)灣村召開兩次骨干分子會議,商討武裝起義事項。陳伯衡和劉星還去了東平,與東平地方黨組織領導萬里取得了聯(lián)系,在人員和槍支彈藥方面得到了萬里的支援。
1938年的1月16日,日寇占領了汶上縣城,汶上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的亡國奴境地。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按照陳伯衡和劉星等人事先的部署,2月5日,汶上、東平兩縣的愛國知識分子、教師、學生、農民共90多人,聚集到原汶上的八區(qū)永安寺大廟,拉起了抗日武裝,舉起了抗日救亡的旗幟,名為“汶上縣人民抗日自衛(wèi)隊”,以劉星、陳伯衡為主要領導。這支隊伍拉起來后,曾轉戰(zhàn)于黃河兩岸的汶上、東平、肥城、平陰、冠縣等十幾個縣。而且這支部隊在戰(zhàn)斗不斷成長壯大,逐漸由弱到強,先后編為魯西區(qū)十支隊挺進隊、東進梯隊、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一團,成為肥(城)東(平)汶(上)地區(qū)的抗日主力軍。陳伯衡在這支隊伍中,先后任挺進隊隊長、東進梯隊司令、六支隊一團團長等職。
1939年春,即陳伯衡任六支隊一團團長時,在一次行軍中,他懇切地向在部隊做黨務工作的杜子儉提出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經(jīng)劉星、杜子儉介紹,部隊黨組織批準,陳伯衡在率軍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段君毅曾對他說:“你入黨了,這是你一生中的大事,將來隨著戰(zhàn)爭的發(fā)展,你的擔子更重了?!标惒庹f:“等把鬼子打走后,我還是搞我的統(tǒng)計去?!保ㄋ诒贝蠼?jīng)濟系學的是統(tǒng)計專業(yè),意思是說勝利后還是干本行。)就在這一年的3月22日,六支隊一團和一一五師的六八六團在東平縣龍固、鄭海一帶阻擊來犯之日寇,陳伯衡在指揮戰(zhàn)斗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噩耗傳來,軍民無不悲痛。戰(zhàn)后,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在東平縣的常莊主持召開了追悼大會,萬余軍民參加。
陳伯衡作風民主,平易近人,對同志、戰(zhàn)士總是循循善誘,耐心說服教育。平時好給同志們開個玩笑,沒有一點官架子。在生活上艱苦樸素,從不計較個人享受。在隊伍拉起后,群眾給籌點熟食,他總是揀粗的或發(fā)了霉的吃,好的留給戰(zhàn)士。晚上和同志們同樣睡在地鋪草苫子上。他酷愛學習,即便在抗戰(zhàn)的最艱苦歲月里,仍然抽時間學習。他向部隊和群眾作演說,很有鼓動性,很受同志們歡迎。1939年春天,上級分配給六支隊一團一門鋼炮,戰(zhàn)前他在給戰(zhàn)士們做動員時說:“過去敵人用炮轟我們,今天我們也有了大炮。對準敵人狠狠地轟!轟!”大大鼓舞了部隊的士氣。
在陳伯衡的影響帶動下,他的兩個侄子陳允桐、陳允梅都參加了起義部隊,后來陳允桐犧牲在抗日戰(zhàn)爭中,陳允梅犧牲在解放戰(zhàn)爭中。陳伯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陳伯衡的家庭是革命的家庭。他的名字和光輝事跡在汶上人民中傳頌著,將永遠鼓舞廣大人民向著美好的未來奮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