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綜合 發(fā)布:2018-12-21 07:18:49
我“認識”許多記者朋友,他們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一個鮮明感受就是,故事可以“載道”,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應知應會的規(guī)則,轉(zhuǎn)化為鮮明的故事、生動的事例,既接地氣、有文氣,更見視野、顯境界。請關(guān)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我“認識”許多記者朋友,他們都是講故事的高手。
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中,時年20多歲的“愛國文青”范長江,為探索、追求抗日救國的道路,踏上了一條非凡“考察旅行”之路。這條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北至包頭,西達敦煌,行程2000多公里。走完這條路,讓范長江聲名鵲起,其成名作《中國的西北角》一紙風行。在這本書中的5篇系列通訊及后來出版的《范長江報道紅軍的七篇軼文》中,范長江講了許多紅軍的故事,講毛澤東等紅軍領(lǐng)導人的雄才大略,講紅軍將領(lǐng)的英勇善戰(zhàn),講紅軍與老百姓的親密無間……每一個故事都那么親切感人、情景交融,讓人過目不忘。
同樣是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二戰(zhàn)期間,蕭乾以《大公報》駐英記者身份,親歷前線,赴萊茵河、柏林、紐倫堡等地采訪,結(jié)集為《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zhàn)》,把血腥戰(zhàn)事與深陷其中的普通人對和平的渴望,通過一個個生動故事和細節(jié),呈現(xiàn)給渴望了解真相的民眾。他在文中寫道:“寫至此,外面的警報又號叫起來了,聲音和炸彈幾乎同時到來,這是生死隔一層紙的日子,是壯烈的。”
被稱為“人民記者”的穆青,一生都與基層群眾血脈相連。他長期在河南農(nóng)村建立調(diào)查研究基地,同農(nóng)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世紀60年代,他通過夜以繼日的采寫,先感動自己,再打動別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橫空出世,通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樹立起焦裕祿這個光耀千秋的共產(chǎn)黨人的楷模。
徒步重走長征路的記者羅開富,在采訪過程中與許多基層群眾,結(jié)下深厚感情,挖掘了“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講的3位女紅軍把“半條棉被”留給群眾的故事,感動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總書記向廣大黨員干部講述了這個故事,旨在說明“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連、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p>
因為這些感人而精彩的故事,我們記住了那個時代、那些人,也記住了那些講故事的人。故事可以喚起人們的記憶,激發(fā)人們的情感。有人說,“人生最大的幸運是有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很多人回憶自己的心路歷程,小時候母親伴著燭光在床邊講的故事仍記憶猶新,蘊含在故事里的深刻道理融入生命的血液,成為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有人說,“閱讀最大的收獲是記住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故事”。這些故事穿越千年文史風情,記載歷史風云變幻,連接古今,啟迪當下,為這些優(yōu)美的故事所觸動,必得一睹盛景方物才解心中之渴慕、得雨露之滋潤。
正所謂“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無論是諸子百家,還是民間傳說,里面都連綴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的觀念和生活。講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為故事中有情節(jié),讓人易懂易記;故事中有情感,容易引發(fā)思想共鳴;故事中有形象,可以伴隨人生的旅程;故事中有哲理,能夠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沒有一種抽象概念,比細節(jié)更有說服力;而再好的敘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實感更能打動人心。
“聞者眾,聽者從?!笔钦嗡枷牍ぷ髡咦非蟮哪繕?。所謂“聞者眾”,不單是指受眾數(shù)量的龐大,更意味著輿論宣傳對不同階層、不同年齡階段的有效覆蓋,消除“空白點”“盲點”;所謂“聽者從”,不單是指要讓人聽得懂,聽得進,更要入腦入心,從而激發(fā)個體自覺,引導群體行動。當下,誰的故事能打動人,誰就能贏得受眾、贏得話語權(quán)。今天的中國,不缺故事。追夢的故事,改革的故事,發(fā)展的故事,民族命運的故事,對外交往的故事,歷史文化的故事,等等,都可以通過不同人的興衰際遇去發(fā)掘,通過不同群體去演繹。我們的基層干部都要成為會講故事的人,用敏銳的眼睛去發(fā)掘故事,用深邃的思維去提煉故事,用真摯的情感去講好故事。通過講故事,巧妙地呈現(xiàn)中國理念、中國價值、中國自信;通過講故事,讓官兵都喜愛聽我們的鼓動、愛聽我們的故事,架起心與心的橋梁。
“深刻道理要通過講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一個鮮明感受就是,故事可以“載道”,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應知應會的規(guī)則,轉(zhuǎn)化為鮮明的故事、生動的事例,既接地氣、有文氣,更見視野、顯境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被鶎痈刹恳蔀橹v故事的高手,一要勤于學習。理論功底扎實了,知識積累厚實了,肚子里裝的東西多了,才能做到厚積薄發(fā),打好講故事的功底。二要深入基層?!拔纳谇椋樯谏碇鶜v?!痹诼飞闲闹胁艜袝r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xiàn)場心中才會有感動。群眾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挖掘。三要改進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講好打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有一個叫劉光輝的記者從湖南老家被選到新華社江西分社,在那里一待就是28年,足跡遍布江西的山山水水。當年分社有個規(guī)定,一年下鄉(xiāng)采訪超過6個月就能拿到一筆“鞋子補貼”,劉光輝年年都能拿到,久而久之,留下一籮筐穿破的膠鞋。正是他,采寫了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的稿件,講述了當?shù)厝罕娤麥缪x的感人故事,讓毛主席“夜不能寐”“欣然命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七律·送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