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改革是眾人劃槳開大船的事業(yè),沒有“觀眾席”。落實改革任務不容有“消失的力量”,只有堅持一個“公”字,才能實現(xiàn)凝心聚力;運行新的編制離不開過硬的隊伍,只有堅持一個“公”字,才能留住骨干人才;干部分流安置必須考慮人崗相適,只有堅持一個“公”字,才能避免為人擇官。如果私念越位,人情與原則攪在一起,違紀與依規(guī)界限不分,官兵就會顧慮重重、分心走神,改革就會亂秩失序、步伐遲滯。
上個世紀我軍實施百萬大裁軍,某團建制撤銷,僅保留一個營轉隸兄弟部隊。這個營的干部如何配備?團黨委達成共識:選最好的,從全團范圍挑選,充實到這個營。其間,雖有不少老首長、熟人和上級機關的同志打電話、遞條子、找上門,但他們依然堅持原則。最終,營長配的是集團軍的“標兵連長”,教導員是“戰(zhàn)斗英雄”,副營長是年年立功受獎的“刀尖子”。正因為“公”字當頭,這個團的整編推進順利,這個營的配備非常過硬,大家很服氣、很支持,覺得部隊就該留下這樣一顆火種!
一個“公”字,最能順心攢勁?,F(xiàn)在,繁重的改革任務擺在面前,官兵的一些顧慮橫在心間,各級必須站在為官兵負責、為改革負責、為軍隊長遠負責的高度定計劃、作決策。要遵紀守法、定規(guī)立矩,使落實改革的每一個動作都不出格、不徇私;要抵制歪風、管住邪氣,堅決鏟除跑、鬧、要、拉、買等壞風氣滋生的土壤;要光明正大、公開透明,用官兵的群體智慧、集體力量處理好重大事項、敏感事務。
改革不可能皆大歡喜,總會有人感到疼痛,總要有人作出犧牲。對于這一點,廣大官兵有共識、有覺悟,也有心理準備。只要各級把“公”字做好、做到位,讓官兵消解顧慮、輕裝疾進,改革的諸多困難就難不倒我們,強軍的光明彼岸就能快速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