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瞄準:讓筆下的新聞人物與眾不同 ——對寫“活”軍事新聞人物的探索與思考
摘 要:對軍事記者而言,寫“活”軍事新聞人物既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軍隊故事,傳播好中國軍隊聲音的需要,也是提高軍事新聞傳播質(zhì)效的重要抓手。本文從采訪、寫作、審核三個環(huán)節(jié),探討寫“活”軍事新聞人物的方法路徑。
關(guān)鍵詞:軍事新聞人物;寫作;傳播質(zhì)效;探索與思考
把新聞人物寫“活”是記者隨時要面臨的重要課題。對軍事記者而言,寫“活”軍事新聞人物既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軍隊故事,傳播好中國軍隊聲音的需要,也是提高軍事新聞傳播質(zhì)效的重要抓手。本文從采訪、寫作、審核三個環(huán)節(jié),探討寫“活”軍事新聞人物的方法路徑。
一、精心采訪,為寫“活”軍事新聞人物備足“實料”
入得深山得虎子,潛得深水得蛟龍。對軍事新聞人物的采寫,首要的是記者要為寫“活”人物備足“實料”。
(一)緊盯時代采不同
范長江說:“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從采寫者的角度講,“沒開親是兩家,開了親是一家?!本褪钦f作為采寫者,你既與讀者是“一家”,也與采寫對象是“一家”,身為彼此的“中間人”,就是要通過你的文字讓原本不搭界的“兩家人”走進同一個“家門”,成為“一家人”。這樣才能“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彼此相互接受、相互成就。這當中,作為“中間人”就要充分地了解所寫的人物,更加清楚讀者的需要與口味,吃透雙方以取得最大公約數(shù)。從大的社會背景講,處在同一時空的人們生產(chǎn)生活大致相同,但一方水土一方俗,相互間又不盡相同,作為采寫者就要以時代的視域去找到這個不同,在不同中求共同,以提高傳播質(zhì)效。
1935年,面對全國抗日時局,范長江敏銳地意識到,中日一旦開戰(zhàn),沿海一帶必不可久守,西北、西南一帶,將成為抗戰(zhàn)大后方。故此,他歷時10個月、行程6000余里,不僅客觀詳實地報道了西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和現(xiàn)狀,而且“第一次如實報道了工農(nóng)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揭開了當時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機。”他在《陜北之行》一文中這樣描寫毛澤東同志:“許多人想象他不知是如何的怪杰,誰知他是書生一表,儒雅溫和,走路像諸葛亮‘山人’的派頭,而談吐之持重與音調(diào),又類三家村學究,面目上沒有特別‘毛’的地方,只是頭發(fā)稍微長一點……”范長江這個“中間人”站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寫“活”了毛澤東,也寫出了同一時空下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的不同,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
(二)“深挖一鍬”采不同
在研究和觀測各種地球物理場的變化上,有一個實用的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它能像CT一樣把“地下”的情況掃描出來,引導人們找到“寶藏”。對軍事新聞人物的采訪也如CT掃描,要想獲得寫“活”的真金白銀,就需要順著一條條線索或新聞點執(zhí)著地探究下去。
“全軍掛像英?!I身國防科技事業(yè)杰出科學家”林俊德,2012年5月31日因病在西安去世,6月3日筆者作為前去采訪的記者,首先思考的就是怎樣才能獲得鮮活的、感人的、獨有的素材,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了“深挖一鍬”。比如,林俊德住院期間手腕上的手表為什么一直沒摘下過?去世后手表去了哪里?問了很多人都不得而知。6月5日,采訪林俊德愛人黃建琴時,筆者再次問到了這個問題。從而就有了《沖鋒人生》中“去世時,被護士取下又被黃建琴親手給帶上的那塊表,是1997年林俊德參加母校浙江大學百年校慶的紀念品,雖然因表帶常常磨傷手腕而貼了幾層透明膠帶,但老伴知道丈夫離不開時間,最缺的也是時間?!钡拿枋?,以及和林俊德在去世前幾小時還懇求身邊親人和醫(yī)護人員的“讓我起來,就一小時,我等不了了”的細節(jié)。以“表”為紅線持續(xù)挖掘,就使得一個“為黨和人民做事天地良心、天經(jīng)地義”,離世前爭分奪秒整理科研資料的人物形象鮮活地出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三)興奮起來采不同
要把軍事新聞人物寫“活”,采訪時就得把全身心調(diào)整到“滿血”狀態(tài),使眼、耳、鼻、舌、心都處于同一個興奮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始終圍繞“靶點”選材、緊盯“活魚”撒網(wǎng),這樣你才可能更多地采得這個人與他人的不同,“集萬事為己用”,把人物寫“活”。
被夏衍譽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出色記者之一的孟秋江,在《南口迂回線上》一文中有這樣的鮮活場景:“一等兵劉長勝睡得頂香,幾只大螞蟻爬過他頭脖子咬了一口,兩手亂抓,把頭頂前濺滿了泥漿的馬燈打到石坡下,他身也不翻的又睡著了?!比绻浾咦⒁饬Σ患小⒕癫慌d奮是抓不到這些細節(jié)的。寫“活”軍事新聞人物,首在掌握“活”素材,你無我有、越有就越能寫“活”,你有我強、越強就越能寫出不同。
二、精心寫作,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生動鮮活的軍事新聞人物
實踐證明,要寫“活”軍事新聞人物,主題應(yīng)該是集中的、手法應(yīng)該是多樣的,讓文章的主干、意旨、氣韻和文辭殊途同歸、攥指成拳,緊盯“不同”發(fā)力,人物也就“活”了起來。
(一)動真情,為“活”蓄勢
文字背后是感情。對軍事新聞人物的采寫,只有感同身受地動真情,作品才能打動人、感染人。
魏巍“從心底跳出來,從情感的浪潮中蹦出來”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用詩意的筆觸、磅礴的情感,飽含深情地報道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官兵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除了作者精湛的藝術(shù)技巧、特殊的時代背景外,更是因為字里行間隨處可見作者真誠濃烈、深厚飽滿的情感。魏巍在談到此稿的采寫過程時講,寫戰(zhàn)士寫得生動的奧秘是,不僅應(yīng)寫戰(zhàn)士的英雄行為,還要寫出英雄行為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把活的人寫死了,把英雄的人寫成了紙人,再出奇驚人的事跡,也覺得不太感動人。他還希望年輕同志“搞創(chuàng)作一是要真誠,二是要有激情,部隊作家一定要成為戰(zhàn)士情感的代言人”。
(二)抓細節(jié),為“活”增勢
常言道,細節(jié)決定成敗。人物報道“不怕沒優(yōu)點就怕沒特點”,而表現(xiàn)人的特點就得抓住細節(jié),通過細節(jié)凸顯人物個性,讓人物為自己的“活”加力增勢。
方紀的《揮手之間》,聚焦了毛澤東同志1945年8月28日,離開延安去重慶進行“和平談判”時對送行軍民的三次“揮手”。第一次“舉起右手,用力一揮”。第二次“舉得很慢很慢”“一點一點的”“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這些細節(jié)既具體,又表現(xiàn)了其中蘊涵的使命、責任與堅定的決心。第三次“揮手”以虛寫的形式出現(xiàn)在結(jié)尾,對外傳遞了革命必然勝利的信心。對這一事件,《大公報》記者彭子岡也采寫了一篇新聞特寫—《毛澤東先生到重慶》,文中寫到:“‘很感謝’,他幾乎是用陜北口音說這三個字,當記者與他握手時,他仍在重復這三個字,他的手指被香煙燒得焦黃。當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時候,我看到他的鞋底還是新的,無疑這是他的新裝?!边@些展現(xiàn)毛澤東同志偉人特質(zhì)的細節(jié),很大程度上托舉了人物形象的生動和豐滿。
(三)借“東風”,為“活”助勢
文無定法,物惟求新。這里的借“東風”就是各類寫作手法的綜合運用。這當中有三點可靈活運用。
一是用好修辭,為寫“活”增色。比喻、懸念、白描、排比、頂針、聯(lián)想等等,用得好,筆下的人物不僅生氣盡顯,而且讀來節(jié)奏韻味十足。
二是用好對話、選準動詞,讓人物動起來。說話和動作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固有特性,恰到好處地加以運用,筆下的人物自然就會生動不少。曾采訪朝鮮戰(zhàn)爭的戰(zhàn)地記者李莊在《被人們歡呼“萬歲”的部隊》一文中是這樣運用對話的:“一個云南戰(zhàn)士說:‘我們云南和這個(指冬天)朝鮮不一樣,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做什么都便利。’東北一個戰(zhàn)士說:‘冷算個什么!我們那里煤炭用不完。山上到處是木頭。保險凍不著你?!蓖ㄟ^地域色彩濃厚的對話,既寫出了來自祖國各地戰(zhàn)士的語言特色,又寫出了戰(zhàn)士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與深情。關(guān)于選準動詞,著名記者穆青在《狂歡之夜—長沙市民歡迎解放軍入城速寫》中是這樣選用的:“爹爹馱起兒子,媳婦攙著婆婆,大家都發(fā)狂似地喊著,擠著。許多看不見軍隊的人們,就在沿街擺上桌凳,站在上面去看。有些人索性爬到電線桿上去了?!蓖ㄟ^“馱”“攙”“喊”“擠”“擺”“站”“爬”,把長沙人民歡慶解放、想在第一時間看到解放軍隊伍的急切心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是用小說家的思維謀篇布局,使新聞性與文學性完美融合。筆者曾采寫過一篇題為《礪刃》的報道,就采用了小說的方法來講故事、寫人物。從開篇的“晚飯時,他把西紅柿蛋湯灑了一桌。剛走下領(lǐng)獎臺就吃了敗仗,這讓他甚是沮喪。作為以往戰(zhàn)無不勝的‘硬核’連長,這次戰(zhàn)場折戟,他心有不甘。”到“不按套路出牌、臨機轉(zhuǎn)移迅速,對手到底是誰?”“打贏的天平傾斜了,敗北的多米諾骨牌接續(xù)倒下?!痹俚健巴粨艚M遵令撤出,而這一撤,卻碰倒了最后一張骨牌?!薄斑@個害得自己把蛋湯灑了一桌面的人,是自己麾下的分隊長,是訓練部門背靠背設(shè)計他做了‘藍方一號’?!蔽恼聭夷畀B加,引人入勝,刊出后引起積極反響。
三、精心審核,為寫“活”軍事新聞人物把住最后一道關(guān)口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好稿是改出來的。在稿件出手前精心審核、收好“口”,其實就是以挑剔的眼光來審視你筆下的人物寫得是不是、真不真、活不活。這是稿件見報前對寫“活”的再次精確瞄準。而這時候的精心審核就是與各項規(guī)定要求核,與部隊的規(guī)章制度、甚至相關(guān)操作規(guī)程核,與人物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性、職能作用核,等等。把住這些“收口”環(huán)節(jié),就有利于“一切都傾向于同一目的,形成一個整個的畫幅”。這當中有三個關(guān)鍵點。
讀者意識。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講:“應(yīng)當學會不用書本上的公式而用為群眾事業(yè)而奮斗的戰(zhàn)士們的語言來和群眾講話,這些戰(zhàn)士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都反映出千百萬群眾的思想和情緒?!备遄邮菍懡o讀者看的,軍事新聞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寫給廣大官兵看的,“高大全”不可取,“假模式道”的更不成。要確保筆下的人物活而不僵,就得眼里有官兵、筆下有感情,讓廣大官兵中的“一員”真正置身于火熱的軍營生活之中,“反映出千百萬群眾的思想和情緒”,而不是千辛萬苦地寫了一個飄著浮著的別人不看的人物。故而,出手前很有必要再與“寫給誰看”對對“表”。
剔除冗余。唐朝文學家韓愈講,寫文章要“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魯迅也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睂憽盎睢避娛滦侣勅宋镉绕湫枰⒁膺@一點,因為人物是具體的、每一個人都是有別于其他人的。故此,成稿后就有必要多幾次“回頭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沒賣弄地使筆墨再向“活”上靠攏,刪去冗余,毫不可惜。
嚴格審查。一方面是保密審查,確保不泄密;另一方面,請軍事新聞人物身邊的人把關(guān),看有沒有專業(yè)表述不準確、說了外行話?事實有沒有出入、是不是這樣?人物描述像不像、是不是這個人?等等。如果說前者是按規(guī)章辦事,容易做到,那么后者就是發(fā)動群眾“挑三揀四”,甚至是“吹胡子瞪眼”,再辯證地把意見建議吸納進來,你筆下的軍事新聞人物就會更真實、更可信,更接近于“活”。
(作者單位:戰(zhàn)略支援部隊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中國青年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