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有機統(tǒng)一探析
摘 要: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有機統(tǒng)一是一道時代課題。新聞傳播論文集《同聲異調》對此做了有益探索。本文在評述該書的同時,兼談新聞傳播領域如何追求知行合一,以期為新聞傳播領域的業(yè)務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知行合一
2020年4月,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的《同聲異調》一書一上架,就在業(yè)內引起積極反響。該書收錄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諸雄潮、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任編輯趙婷婷不同時期、不同話題的論文。這些論文相互間有著天然聯系,組合產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有評論稱,這既是對業(yè)務的一種梳理,也透露出對業(yè)務的思考與提煉;既有對業(yè)界的探討,也凸顯出對不同領域理論的研究、歸納和提升,更透露出對未來的展望。該書對新聞傳播領域的業(yè)務實踐和理論研究有借鑒意義。
一、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新聞理論研究與新聞業(yè)務實踐的辯證關系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該書把新聞理論研究與新聞業(yè)務實踐緊密結合,既不教條,也不僵化,而是從實際出發(f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聞工作的新路徑。
該書中《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理論前瞻與實踐》一文,通過綜合分析現有理論研究資料,敏銳地指出學界目前對新型主流媒體更多的是特征性的描述和提煉,缺乏務實性的評價指標和體系。另外,對新型主流媒體的本體研究目前也相對薄弱,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是“主流媒體的新型化”,還是“新型媒體的主流化”,在這方面欠缺思考。在此基礎之上,該文對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實踐進展進行回顧梳理,從“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五個方面結合大量的實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對臺傳播”研究新析:新課題、新挑戰(zhàn)與新對策》一文,首先分析了“對臺傳播”的理論研究現狀,認為大陸相關專著對對臺傳播的基本概念、對臺傳播歷史、對臺傳播媒體、臺灣受眾等基本問題做了梳理與厘清,但遺憾的是,這些專著已難以適應臺灣地區(qū)當前最新變化。該文強調要注重“學”“術”兼顧,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方面應當深化現有學者相關著述,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拓展針對臺灣受眾的對臺傳播效果相關實證性調研;實踐層面應當拓展長期蹲點調研工作,力求對接大陸對臺傳播媒體機構與臺灣大陸新聞報道部門,探索總結兩岸媒體合作新模式。
再有,《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內涵解讀》一文,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語境和傳統(tǒng)媒體話語權不斷受到沖擊且面臨困境的背景下,從多角度解讀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含義,總結新型主流媒體的典型特征與建設意義,從而為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提供有價值的指向。
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要實現有機統(tǒng)一,必須把理論與新聞實際緊密結合。這正是毛澤東同志所強調的“有的放矢”。實踐出真知。離開了實踐,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實踐,理論就成了自說自話的空洞說教。該書論文基本都體現了“知行合一”,前述幾篇更是突出體現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的辯證統(tǒng)一、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這對我們是有深刻啟示的。全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樹立實踐觀點和問題導向,堅持真抓實干,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二、注重新聞理論研究體系的完整性,最大限度服務于新聞傳播實踐的現實課題
縱觀該書收錄的論文,既有研究傳統(tǒng)媒體的作品,也有探討新興媒體的作品;既有研究國內宣傳的作品,也有分析國際傳播的作品;既有研究“采”“編”的作品,也有闡述“播”“管”的作品;等等。通過對包羅萬象的內容進行邏輯嚴謹的選編,使其實現了研究體系的完整化,最大限度服務于新聞傳播實踐的現實課題。
把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統(tǒng)一。該書中很多論文從不同的角度深度探究了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如何實現從“相加”到“相融”等重要問題。例如《媒體融合條件下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一文梳理總結了國內外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進而以人民日報社為例探析媒體融合視域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闡述人民日報社通過推動媒體融合向移動化微平臺轉型,從而提升移動傳播力;通過應用互聯網思維,推動語態(tài)創(chuàng)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最新技術,提供高質量的新聞信息產品;樹立一體化發(fā)展觀念,塑造品牌合力傳播主流聲音。
把國內宣傳與國際傳播深度統(tǒng)一。例如《“一點兩翼”策略助力媒體塑造國家形象》一文,總結了央廣對港澳節(jié)目中心依托原華夏之聲、香港之聲兩套節(jié)目,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央媒體塑造國家形象的優(yōu)勢與規(guī)律的經驗。原華夏之聲、香港之聲堅持“一點兩翼”的國家形象塑造策略,即以“核心價值觀傳播”為中心點,注重“精品節(jié)目的精準傳播”和“多種平臺的有效推廣”?!耙稽c兩翼”策略在實踐中塑造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使國家形象傳播更加深入人心。又如,《中國電視媒體如何提升國際新聞傳播力—從央視馬航事件報道說開去》一文,以央視馬航事件報道為例,論證了中國電視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全球新聞傳播戰(zhàn)中“有所作為”的著力點:參與國際媒體競爭,提高中國媒體的世界影響力;弱化中國標簽,強調全球視野;提高國際新聞自采力,加快在國際新聞中的反應速度,傳播中國觀點;開辟國際化電視新聞傳播渠道,提高國際傳播力。
把“采、編、播、管”全面統(tǒng)一。采、編、播、管是現代傳媒機構不可分割的核心運行環(huán)節(jié),四者是有機統(tǒng)一的關系。該書的研究對象橫跨采、編、播、管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彰顯了這種有機統(tǒng)一關系。例如,《央廣前方編輯部的站位思考及節(jié)目設置》一文,重點關注了“采”和“編”,《傳世作品的寫作途徑:技術全面、藝術精湛、思想深邃》和《語言“思辨”讓廣播“亮”起來》兩篇文章重點關注了“編”,《主持人在訪談節(jié)目中要做到的幾個掌控》《淺議廣播主持人在文藝節(jié)目現場轉播中的基本能力》重點關注的是“播”,《數字時代廣播電視公商二元體制改革現狀》關注的則是媒體運營與管理等“管”的問題。
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業(yè)態(tài)的轉型重構,讓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前述的“三個統(tǒng)一”的相關案例,都從不同角度回答了當前新聞業(yè)態(tài)的轉型重構要解決的問題。該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追求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有機統(tǒng)一,必須緊貼新聞傳播領域的現實課題。比如,把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統(tǒng)一的問題,以人民日報社等單位的成功實踐說明,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更趨向內容主流化、深度融合化、社交個性化、影響國際化;把國內宣傳與國際傳播深度統(tǒng)一的問題,既研究國內宣傳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也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把“采、編、播、管”全面統(tǒng)一的問題,明確提出采、編、播、管能否齊頭并進地深化改革,確保不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出現短板,關系到我們能否成功打造出具有強大傳播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三、新聞理論研究既要回望歷史,又要展望未來,盡可能給新聞業(yè)務實踐以清晰目標
該書既回顧歷史,也展望未來。例如《近四十年來〈新聞和報紙摘要〉節(jié)目之流變》一文,以改革開放作為時間起點,將《新聞與報紙摘要》(以下簡稱“《報摘》”)節(jié)目的發(fā)展階段劃分為“摘發(fā)報紙時代”“自采新聞時代”“錄音節(jié)目時代”“直播+同期聲時代”四個不同時期,研究其40年來在節(jié)目形式、業(yè)務等方面的流變。在此基礎之上,對《報摘》未來發(fā)展提出展望及合理化建議,指出《報摘》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還要在新聞來源、聲音編輯、傳播渠道等方面繼續(xù)堅守與創(chuàng)新,既是對《報摘》發(fā)展歷史的完美呈現,也是對未來之路的充分展望。
該書運用了國際比較的方法,既向我們介紹國內經驗,又向我們闡述國際上的先進做法。例如《從中國廣播獎的評獎談新聞的出新與創(chuàng)優(yōu)》一文以中國廣播獎的評獎分享了優(yōu)秀新聞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經驗。《“微時代”背景下科技新聞傳播報道的創(chuàng)新研究—以科學美國人網( Scientific American)為例》《韓國KBS電視臺對中國形象的媒介構建》等文章為我們介紹了域外經驗,以期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有機統(tǒng)一,既涉及歷史問題,也涉及現實問題。該書啟示我們,新聞理論研究既要回望歷史,又要展望未來,盡可能給新聞業(yè)務實踐以清晰目標。回望歷史,可以讓我們在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永遠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走好當下路,一步一步實現夢想;展望未來,可以讓我們冷靜審視發(fā)展趨勢和歷史潮流,從而鼓起勇氣、昂揚向上、奮發(fā)有為。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音像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