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 傳播好新時代強軍聲音
摘 要:當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要洞察新規(guī)律、擁抱新潮流,努力把體制優(yōu)勢轉化為能力優(yōu)勢,走出一條軍事新聞媒體融合發(fā)展之路。要貼近部隊、貼近基層、貼近戰(zhàn)位,不斷增強“四力”。要轉變話語表達方式,講好強軍故事。要堅持創(chuàng)新為要,融合為道,實現內容與平臺的融合,推進內容與技術、內容與應用融合,打通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兩個輿論場,加快建設具有我軍特色的現代軍事傳播體系。
關鍵詞:新時代;強軍故事;強軍聲音;傳播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過去的40年是國家實力飛躍發(fā)展的黃金40年,也是媒體行業(yè)飛躍發(fā)展的黃金40年。今天,我們的媒體和國家闊步邁進新時代,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上。躬逢偉大時代,第10屆軍事新聞論壇的舉辦恰逢其時,意義深遠。下面,我就“如何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傳播好新時代強軍聲音”這一命題,談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新體制呼喚新理念—洞察新規(guī)律,擁抱新潮流,是使命更是機遇
當今世界,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媒體領域催生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的環(huán)境、對象、平臺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這幾年,憑借即時性、互動性、便捷性和低門檻等先天基因和優(yōu)勢,社交網絡平臺正逐漸成為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的關鍵渠道,也逐漸成為傳統媒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左右手??梢哉f,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正在逐漸消解和重構當下信息傳播架構,傳統媒體原有的傳播方式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媒體所主導的傳播體系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面對新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主動去改變,去適應,去轉型,絕不能再以傳統的老眼光和老思維去辦報辦臺辦網,絕不能明知已經到了陸地上還在用鰓呼吸、用鰭掙扎,而應該順應大勢,把鰭進化成腿,把鰓進化成肺,要在新環(huán)境下重塑我們的頭腦和形態(tài)。
洞察新規(guī)律,擁抱新潮流,對我們來說,是使命更是機遇。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著力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fā)展的現代傳播體系”。2015年12月25日,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強調要緊跟強國強軍進程,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chuàng)新為要,努力使解放軍報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
2018年4月,乘著新一輪軍改的春風和大勢,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正式成立,旗下涵蓋了報紙、通訊社、電臺、電視、網絡、出版社等媒體平臺,為軍事新聞發(fā)展轉型提供了良好契機和廣闊空間。
新體制呼喚新理念。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軍事媒體人理念能否重塑,不僅僅是一兩家媒體發(fā)展命運的問題,它是整個民族復興大業(y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兼收并蓄,充分吸收、借鑒新媒體的特點,結合自身優(yōu)勢,努力把體制優(yōu)勢轉化為能力優(yōu)勢,從而使軍事新聞媒體,不僅在體量上成為一艘“航母”,更要在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上當好“旗艦”,進而走出一條軍事新聞媒體融合發(fā)展之路,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軍隊新型主流媒體。
二、好新聞源于深挖掘—貼近部隊、貼近基層、貼近戰(zhàn)位,是增強“四力”的不二法門
在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仍是硬道理。形式創(chuàng)新可模仿、手段創(chuàng)新可“克隆”,但內容創(chuàng)新無法復制?!拔恼乱匀A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毙侣勑麄鳑]有好的內容,即使有再好的形式、手段、技術也不頂用。吃面條首先要那碗面條好,如果面條不好,碗筷再好也不行。
習主席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指出:“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都重要,但內容創(chuàng)新是根本的。” 面對新媒體的強勢挑戰(zhàn),面對新媒體眼花繚亂的表現方式,新時代軍事新聞更應該講究“三氣”:接地氣、冒熱氣、帶兵氣。
做到這“三氣”并不容易?,F在,交通發(fā)達了,通信先進了,有的新聞工作者與官兵距離卻遠了、溝通卻少了;一些新聞報道自我感覺不錯,官兵卻不歡迎、不買賬;還有的新聞工作者只關注上情、不關注下情,只關心領導是否注意、不關心官兵是否滿意,說到底是新聞工作者心中無兵所致。不可否認,當前的一些報道還有不少“水分”。有些報道者沒有真正深入到部隊一線去切實了解實際,采訪“走馬觀花”;還有的坐在辦公室里想點子,靠簡報、會議材料編稿子。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做到這“三氣”,必須靠“四力”。2018年8月,習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一重要論述也為我們新聞工作者加強作風建設指明了方向。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就是要重點以提升“四力”為抓手,始終堅持以官兵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用心挖掘來自基層一線的好故事好作品。
好新聞源于深挖掘。貼近部隊、貼近基層、貼近戰(zhàn)位,是增強“四力”的不二法門。眼下,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策劃組織的“記者在戰(zhàn)位”大型采訪活動正在拉開序幕。一大批記者即將到演習場訓練場去、到邊海防去、到高科技部隊和新型作戰(zhàn)力量部隊去,圍繞重大現實問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寫兵室操場的事,說官兵明白的話,講暖人走心的理。
“戰(zhàn)位”二字很形象,一線官兵的戰(zhàn)位,就是我們軍事記者的戰(zhàn)位,就是我們軍事媒體的戰(zhàn)位。我國著名軍事記者魏巍曾說過:“記者的位置在一線?!睂τ谲娛掠浾邅碚f,一線就是部隊。只有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官兵,才能了解第一手故事;只有用心傾聽、用心觀察,才能找到反映時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故事;只有善于思考,深入發(fā)掘故事的內涵,梳理和闡發(fā)故事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才能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chuàng)作出精品力作。
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的前輩一手拿著筆,一手握著槍,在戰(zhàn)壕里開辟了黨和軍隊的新聞事業(yè)。今天,紅色基因一脈相承。軍事新聞人要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憂患著官兵的憂患,歡樂著官兵的歡樂,感動著官兵的感動,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傳播好聲音。
三、好故事源自好文風—話語表達方式的轉變,是最本質的轉變
有了好素材,如何呈現出好故事?某種意義上,這不僅考驗著我們的“筆力”,還直接關系到報道產品的傳播力。當前,部分新聞報道中的一些現象不容忽視。老套路,模式化,八股文,板著面孔說教,拿腔拿調灌輸……“高”“冷”“硬”“裝”讓年輕讀者避之唯恐不及。讀者連讀都不讀,何談傳播力影響力?!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習主席在論及新聞輿論工作方法論時提出的這8個字,直面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為我們破解難題給出了路徑、提供了鑰匙。
講好強軍故事,要避免隨意貼標簽。一段時間曾被網民調侃的“新婚之夜抄黨章”之類“軼事”,在軍事新聞傳播中也并非沒有端倪。出于正面宣傳的本意,卻因為主觀隨意、流于形式,釀成授人以柄、被人翻炒的“低級紅”。
講好強軍故事,必須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方式。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我們必須變革新聞話語,力求一張口就能一語道破,一伸手就能一抓準,一落筆就能力透紙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在各種場合的重要講話都樸素深刻、平實親切、充滿力量,為全黨改進文風帶了好頭。我們必須落實新聞報道時、度、效要求,力求短、實、新,反對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穿鞋戴帽那一套八股腔調,多說官兵聽得懂的話,多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
好故事源自好文風。話語表達方式的轉變,是最本質的轉變。只有辦報辦臺辦網的腦袋與部隊思考的腦袋一起轉,才能引起共振;只有報道的語言與部隊官兵的語言貼近,才能引起共鳴。
四、傳播力取決于融合力—創(chuàng)新為要,融合為道,是我們面對的一張新考卷
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在“軍報記者”微博發(fā)布平臺輕按鍵盤,親手發(fā)出一條向全軍官兵祝賀新年的微博。這既是習主席對軍隊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深情激勵,也是對軍隊媒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殷切矚望和親身示范。
如今,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融媒體航母編隊,旗下融媒體矩陣有了全新的陣容、全新的平臺和全新的機制,駛上了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
傳播力取決于融合力。習主席深刻指出:“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p>
加快建設具有我軍特色的現代軍事傳播體系,亟待我們建立健全機制,以多渠道、多介質、多終端傳播為轉型方向,探索融媒體矩陣發(fā)聲策略。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在關鍵技術上求突破。通過改造技術平臺,實現內容與平臺的融合;通過打造移動端核心產品,實現內容與技術、內容與應用融合。打通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兩個輿論場,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平臺融合決定著媒體融合的高度,我們將不斷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平臺上的深度融合。在嫦娥四號任務報道中,我們在主流媒體中率先嘗試,創(chuàng)新運用AR技術融合報道,為廣大受眾奉上了一道體現航天盛事的新聞“大餐”。
我們理解,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平臺上的深度融合,不僅是報紙、廣電、網絡等平臺的簡單相加,而是構建“一體化”的開放平臺,打造“一體化”的平臺生態(tài)系統,產生1+1>2的融合效果。只有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發(fā)揮不同平臺的特性,聚合不同平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創(chuàng)新為要,融合為道。這是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張新考卷。唯有直面現實問題,積極創(chuàng)新求解,才能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唯有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肩負起新時代軍事新聞事業(yè)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張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