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在陳莊地區(qū)組織伏擊戰(zhàn)。
1938年,八路軍挺進河北省浮屠峪長城腳下,準備展開山地伏擊戰(zhàn)。
神機妙算,出敵所料
山地伏擊的優(yōu)點我軍知道,敵人也知道,但為什么八路軍、新四軍等敵后武裝的伏擊卻總能成功呢?正如南宋名將岳飛所言:“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蔽臆娭笓]員對于伏擊戰(zhàn)術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無論地形選擇還是時機把握,每每讓人擊節(jié)贊嘆。
1937年10月,八路軍第129師獲悉日軍第20師團正向山西平定開進,前鋒直指太原。師長劉伯承判斷:日軍為了控制正太鐵路以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緊從井陘至平定的小路運兵運糧,七亙村是井(陘)平(定)小道的必經之地,從七亙村往東到石門,正好是十余華里的峽谷,谷深數(shù)十米,底寬不足三米,地勢險峻,堪稱理想的伏擊陣地。10月26日,當日軍輜重隊通過時,八路軍前后夾擊,將日軍壓迫至七亙村狹小地帶,僅一小時就殲敵300多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僅傷亡10余人。此戰(zhàn)后,正常情況下,八路軍就應該轉移陣地,另尋戰(zhàn)機,但劉伯承和第386旅旅長陳賡判斷:前方日軍攻勢甚急,對補給物資需求迫切,而日軍暫時沒有更快捷的運輸線路,況且八路軍剛在七亙村伏擊成功,按常理來說斷不會在此逗留,因此日軍很可能再沿原路運輸物資。于是,八路軍第772團在七亙村附近再度設伏,28日,日軍輜重部隊果然沿原路出動,八路軍果斷出擊,又斃敵百人。
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zhàn)則是另一個經典戰(zhàn)例。為策應八路軍第115師在晉西的活動,第129師準備在邯(鄲)長(治)公路組織伏擊作戰(zhàn),由于敵情和時間原因,第129師第386旅旅長陳賡根據(jù)地圖選定神頭嶺作為伏擊戰(zhàn)場。從地圖上看,邯長公路在神頭嶺村以西的溝底通過,是標準的伏擊陣地。但部隊進入設伏地域后發(fā)現(xiàn),公路是在嶺上,而神頭嶺山梁長約幾千米,寬不過一二百米,山梁北側以一條山溝相隔,其西部是僅有20戶人家的神頭村,兩邊的地勢略高于公路,除了緊貼路邊的一些國民黨軍舊工事外,再無隱蔽物。這些舊工事距離公路僅百米,早被來往的日軍反復檢查,任何有軍事常識的指揮員都不敢在此設伏,但面對意料之外的情況,陳賡敢于反向思考,抓住日軍放松警惕的心理,命令部隊利用這些舊工事實施近距離潛伏,用陳賡的話說,這是“獨木橋上打架,先下手為強”。為了達成隱蔽目的,他要求部隊不要挖動工事上的舊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順著風向扶起來,由于八路軍偽裝充分,日軍搜索隊在距伏擊部隊十余米的情況下仍毫無察覺。3月16日戰(zhàn)斗打響時,埋伏在日軍“眼皮底下”的八路軍突然發(fā)力,僅用半天時間就消滅日軍1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