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綜合 發(fā)布:2019-04-03 01:30:15
陽春三月,慕名前來的游客涌向華山腳下的華陰市華山鎮(zhèn)。在游人駐足拍照的玉泉路北段,有一處松柏成蔭的幽靜小院。這里,便是傷殘老兵張順京堅守的“陣地”——華山烈士陵園。
1982年,張順京第一次來到這里,眼前是一片荒蕪。因長期無人打理,這里四處雜草叢生、墳堆交錯……眼前的景象讓這位傷殘老兵心里不是滋味。剛剛經(jīng)歷過生死之戰(zhàn)的他,眼眸里裝的滿是戰(zhàn)場的炮火硝煙和戰(zhàn)友犧牲時的壯烈。這些長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和犧牲的戰(zhàn)友一樣,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沒人守,我來守!”這一守,就是37年。
請關(guān)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37年,他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守護陵園
37年,他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信念告慰先烈
37年,他以“春風化雨潤萬物”的理想呵護未來
讓我做你們守望祖國的眼睛
■雷兆強
遠眺華山,這座渾然天成的花崗巖巨石,與綿延起伏的秦嶺山脈融為一體,像一條巨人的臂膀,拱衛(wèi)著八百里關(guān)中平原。
走近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才露出了冷峻的面龐。怪石嶙峋,壁立千仞。東、西、南三座主峰,仿佛三個嚴守陣地的鋼鐵戰(zhàn)士。
陽春三月,慕名前來的游客涌向華山腳下的華陰市華山鎮(zhèn)。在游人駐足拍照的玉泉路北段,有一處松柏成蔭的幽靜小院。這里,便是傷殘老兵張順京堅守的“陣地”——華山烈士陵園。
1993年,張順京一家四口在陵園門口合影(圖片由張順京兒子張盤石提供)。
1982年,張順京第一次來到這里,眼前是一片荒蕪。因長期無人打理,這里四處雜草叢生、墳堆交錯……眼前的景象讓這位傷殘老兵心里不是滋味。剛剛經(jīng)歷過生死之戰(zhàn)的他,眼眸里裝的滿是戰(zhàn)場的炮火硝煙和戰(zhàn)友犧牲時的壯烈。這些長眠于此的革命烈士,和犧牲的戰(zhàn)友一樣,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沒人守,我來守!”這一守,就是37年。
2019年3月14日中午,61歲的張順京像往常一樣坐在陵園中間的那張石桌前,慢悠悠地抽著煙。他的身后,是一座名叫天福堂的三層建筑,里面陳列著300多位烈士的骨灰盒,門口拉著一條黑底白字的橫幅: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天福堂的四周,是整齊排列的196塊墓碑。
不一會兒,身高1.9米的他站起身來,一瘸一拐出了大門。他要上街給臥病在床的妻子買飯。
37年,13000多個日日夜夜。張順京拖著這條瘸腿,帶著妻兒,始終像身后的華山主峰一樣,守護著這一方天地。
國家一天天強起來,日子一天天富起來,他們住的地方也不能差
1982年,閻良姑娘胡海燕嫁給了富平小伙張順京。新婚之后,這個24歲的年輕姑娘跟著張順京來到烈士陵園,心一下子涼了。
“周圍的土墻都倒了”,草比人都高,還不通水電。陵園最中間是一間骨灰堂,里面擺滿了烈士的骨灰盒。這里,就是小兩口的家。
沒有圍墻,小兩口就砍下樹枝扎成籬笆把陵園圍了起來;沒有水,他們就去最近的華山中學、鎮(zhèn)政府打水。張順京腿腳行動不便,挑水的活兒都由胡海燕來干……
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骨灰堂里面下小雨”。張順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比自己的床鋪濕了都著急。
不少人勸張順京:“你一個傷殘軍人,國家給你發(fā)撫恤金,你守那個陵園一分錢沒有,圖個啥?”
“我們回家吧……”胡海燕忍不住央求丈夫。
“要回你回,我不回,我會把這兒變好的。”張順京有著一股子“執(zhí)念”,他覺得戰(zhàn)場上的生死考驗都挺過來了,“堅持就是勝利”。
那年,省里領(lǐng)導來視察。為了爭取陵園修建款,張順京不顧陪同人員阻攔,向領(lǐng)導直言:“這些烈士都是民族脊梁,不能置之不理!”
這次“頂撞”省里領(lǐng)導之后,張順京等來的不是責怪,而是一筆30萬元的修建款。那段時間,他高興得連走路都哼著歌。
兒子出生了,張順京給兒子取名張盤石。盤石,取意“堅若磐石,不動如山”。胡海燕從兒子的名字里看出了丈夫的決心,剛在老家生產(chǎn)完的她,一咬牙又跟著丈夫回到了陵園。從此,她再沒提離開的事。
光陰似箭。如今,他倆的兒女都已各自成家。他倆守護了37年的烈士陵園,也發(fā)生了巨變。
當年破舊不堪的骨灰堂被三層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建筑取代,省里一位老干部為陵園寫了“天福堂”三個字?!疤旄L谩鼻暗穆飞蠈iT裝上了路燈。張順京保存下來的兩塊烈士墓碑,被省里列為一級保護文物,政府還撥款修建了祠堂。
去年,文物局給陵園鋪草坪。張順京不放心,每天都盯著?!安萜さ谝荒瓴缓没?,得多操心。”如今,每周末都有一輛水車駛進陵園,給草坪灑水。
“你看天福堂這個名字起得多好!”張順京說:“國家一天天強起來,日子一天天富起來,他們住的地方也不能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