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走過的草地今日什么樣?
曾經(jīng),“半截皮帶”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半截背面烙有“長征記”3個字的皮帶,是長征中紅軍戰(zhàn)士周廣才過草地時保留下來的,它見證著一段紅軍過草地時的艱苦歲月……
半截皮帶(資料圖)
1936年7月,南下征戰(zhàn)的紅軍從四川甘孜出發(fā)再次過草地北上,對大部分紅四方面軍將士來說這已是第三次過草地了。這次過草地的部隊為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方面軍,兩軍混合編為左、中、右三個縱隊從不同的方位向草地進軍,即三路人馬過草地。
四川甘孜草地一角(資料圖)
左縱隊
左縱隊由紅四方面軍30軍,騎兵師,總部5局,32軍,4軍10師、11師,紅二方面軍,西北局黨校組成,朱德、張國燾所在的紅軍司令部首腦機關隨左縱隊行動。左縱隊7月初從四川甘孜東谷出發(fā),經(jīng)日清溝、西窮、壤塘、阿壩,過嘎曲河,經(jīng)紅原色既壩(日干喬)向今若爾蓋大草地(鐮刀壩)、馬蹄子、上包座、下包座到求吉一線集結。
今四川阿壩州所轄13個縣,大部分屬于雪山區(qū)域。紅軍在雪山草地期間大部分時間活動在雪山區(qū)域,因為雪山下有糧田,如汶川、茂縣、理縣、黑水、小金、金川等縣都屬于雪山區(qū)域。阿壩州又將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4個縣稱之為“草地4縣”,這4個縣在解放前均屬于松潘管轄,是過去松潘草地的主要組成部分。
1936年7月初,紅二、四方面軍從甘孜再過草地北上時,首先經(jīng)過了今阿壩州的壤塘縣。但在紅軍走過的“草地4縣”中壤塘的知名度最低,實際上壤塘是“草地4縣”中紅軍留駐時間最長的地方,因為那里出產(chǎn)糧食,是紅軍的重要籌糧地之一。
壤塘縣一角(資料圖片)
壤塘是“草地4縣”中草地特征不太明顯的縣,長征時期壤塘屬于綽斯甲土司的領地,與金川相連,境內大部分是山地森林糧田。
壤塘縣與阿壩縣接壤,阿壩縣又緊鄰青海省的班瑪縣,班瑪與草地重鎮(zhèn)阿壩有大路相通。曾經(jīng)有人問我:紅軍走過青海嗎?班瑪縣那邊的人說紅軍長征走過班瑪,不可能吧?
若不是接觸長征歷史,我肯定也會說:不可能吧?事實上紅軍確實走過青海。
今日青海班瑪縣農(nóng)區(qū)一角
今日青海班瑪縣牧區(qū)一角
左縱隊走過的草地,人煙稀少,部隊籌糧亦感困難。這路人馬隊伍龐大,走在前面的部隊籌集糧食時盡量給后續(xù)部隊調劑一些,但由于籌糧地狹小而根本沒有余糧,走在后面的二方面軍幾乎無糧可籌,處境非常艱難。
雖然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盡量調劑留糧,終因部隊龐大,留糧有限,有時前面部隊把路邊野菜采完,使后衛(wèi)部隊連可以吃的野菜也難以找到。為了維持部隊的生存,領導上動員部隊嚴格地節(jié)約糧食,互相調劑,彼此幫助,優(yōu)先照顧傷病員,連隊把糧食集中起來,統(tǒng)一分配,定量食用,開始每人每天能分到三兩青稞粉子,以后連這點最低需要也無法保證了。部隊不得不以野菜、牛皮、牛羊骨髓,甚至草鞋上的牛皮烤焦煮熟充饑。部隊自進入雪山草地以來,由于連續(xù)行軍,長期斷糧,部隊體力一天比一天削弱,行動一天比一天困難,因饑餓寒冷而得病,掉隊、死亡的比率不斷增加。1936年7月22日,一日雨雪,僅六師抵達絨玉之夜,即死去140人,為了北上抗日,許多紅軍戰(zhàn)士口里含著野菜光榮犧牲在草地上……
——《紅二方面軍戰(zhàn)史》
這里說的絨玉經(jīng)考察后得知,在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境內。據(jù)史料記載,1936年7月10日,朱德、張國燾率中國工農(nóng)紅軍首腦機關進入青海班瑪。為什么左縱隊要去班瑪?shù)慕q玉? “絨、茸”均屬藏語音譯,是農(nóng)區(qū)的意思。壤塘、班瑪、阿壩一帶均有種植糧食的農(nóng)田,有青稞等糧食作物可以籌集,這三處均是紅軍過草地途中非常重要的籌糧地。由于部隊陣容龐大,糧食稀缺,走在后面的部隊無糧可籌。從阿壩過噶曲河經(jīng)過唐克、色既壩、鐮刀壩一直到上包座,沿途全是純牧區(qū),當年除了少許牛羊外沒有糧食可籌,因為饑餓,紅軍的犧牲是巨大的,如《紅二方面軍戰(zhàn)史》記載的1936年7月22日在青海境內的絨玉一晚,就犧牲了140人,那時草地走了還不到一半。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