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贝笠馐钦f,吳起身為將軍,能與士兵同吃、同住、同行,同甘共苦。由此想到,堅持官兵一致、與士兵實行“五同”也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作為一線帶兵人,面對剛起步的新同志、千頭萬緒的各項工作,應當邁開步子,甩開膀子,做出樣子,用知兵愛兵的行動助力新同志在軍營健康成長。
見微知著中知兵是“根”。扎好這個“根”,就要在“勤”字上深琢磨。以往一些帶兵人喜歡當“宅干”,整天抱著書本、盯著電腦,與士兵想不到一起、娛樂不到一起,心自然就靠不到一起。帶兵是一項需要耐心細心的工作,帶兵人知兵不能犯“懶病”,而要開動腦筋,善于從新同志的訓樣、學樣、坐樣、睡樣等細節(jié)中,思兵所思、想兵所想、明兵所需,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要放低身架,善于傾聽、樂于交談,在見微知著中讓士兵的心和自己緊緊貼在一起。
嚴慈相濟中愛兵是“莖”。長好這根“莖”,就要在“情”字上下功夫。要辯證地看待官兵的個人需求,把士兵的成長進步記掛在心上。訓練中,嚴摳細訓、言傳身教,能頂起教練員的稱號;生活中,眼到手到心到,細微之處要想到,能當好兄長的角色;工作中,甩開膀子先干出個標準,給士兵設定個目標;學習中,立言立德立行,互學互幫互助,給士兵樹立學習的標桿。
傾囊相傳中育兵是“果”。結好這顆“果”,就要在“傳”字上用勁。要將我軍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好,用它影響塑造官兵。年輕同志帶著抱負走進軍營,集合在強軍夢的旗幟下,有矢志軍營的追求,有建功成才的愿望,有衛(wèi)國戍邊的決心。帶好這些有志青年,就要培養(yǎng)其忠誠奉獻的品質,讓他們在軍營明規(guī)矩守紀律,在修枝剪葉中成長;鍛造其軍事過硬的素質,磨礪血性,錘煉本領,為打勝仗而精武強能;塑造其艱苦奮斗的品格,以“釘釘子”精神,把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融注于他們的思想言行,做傳承紅色血脈的新一代革命軍人。
(《解放軍報》2016年01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