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初期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主要是由于這些武器裝備基本都是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繳獲的,包括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各類武器。從戰(zhàn)爭第二年開始,志愿軍一方面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彌補不足,另一方面積極在武器生產制造方面爭取技術援助。戰(zhàn)爭后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制為主)開始裝備志愿軍。
在軍事博物館負一層兵器大廳,就陳列著不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使用的火炮,我們從中選出了部分功勛武器,為大家一一講述它們的赫赫戰(zhàn)績。
— 01 —
日本造四一式75毫米山炮
◆文物背景
該型炮為日本大板炮兵工廠在1906年研制、1908年完成試制的75毫米山炮。以明治時期編年標準,1908年為明治四十一年,故此炮得到“四一式”編號。山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比較流行的炮,最大特點就是輕便,適合在山區(qū)等交通不便的地方作戰(zhàn)。
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志愿軍使用的日制火炮如“四一式”山炮等,一部分是抗戰(zhàn)時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一部分是解放戰(zhàn)爭中繳獲國民黨軍的。
1952年,志愿軍某部8連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用這門炮支援步兵,擊潰美軍多次進攻,掩護步兵堅守坑道并配合奪回表面陣地,殲滅美軍1000余人,榮立集體二等功。
◆主要性能數據
口徑:75毫米
初速:343米/秒
最大射程:6500米
全重:539千克
— 02 —
美國造M1式155毫米榴彈炮
◆文物背景
該炮是志愿軍的戰(zhàn)利品。M1式15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1941年定型、1943年量產的大口徑火炮。該型炮主要執(zhí)行師以上作戰(zhàn)縱深內火力支援任務,也可承擔反炮兵作戰(zhàn)任務。二戰(zhàn)期間,美國共生產M1式155毫米榴彈炮4035門,在美軍所有口徑105毫米以上的支援火炮中,產量位居首位。
▲館藏油畫《英雄陣地上甘嶺》 作者范迪寬
抗美援朝頭兩次戰(zhàn)役中,志愿軍繳獲了大量美式裝備,其中就包括M1式155毫米榴彈炮。上甘嶺戰(zhàn)役中,志愿軍炮兵某團5連在用這門炮連續(xù)擊潰美軍十余次集團進攻,擊毀美軍105毫米口徑以上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及彈藥庫10處,全連榮立一等功。
◆主要性能數據
口徑:155毫米
初速:546m/秒
射速:1至3發(fā)/分
最大射程:14955米
全重:5427.6千克
運動方式:機械牽引
— 03 —
美國造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
◆文物背景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大量使用的一種輕型野戰(zhàn)壓制火炮,以準確性和威力著稱。
軍博陳列的這門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曾在志愿軍抗美援朝中創(chuàng)下赫赫戰(zhàn)績。1951年10月,在反“秋季攻勢”守衛(wèi)938.2高地的阻擊戰(zhàn)中,志愿軍炮兵某連3班使用這門火炮,強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經過兩天激戰(zhàn),擊潰了敵人兩個營以上兵力的3次集中沖鋒,還壓制了敵人的兩個火力點和1個迫擊炮群。為此,全班榮立一等功和“愈戰(zhàn)愈強”錦旗,該炮獲得“二級英雄炮”的稱號。
◆主要性能數據
口徑:105毫米
初速:472米/秒
射速:2至4發(fā)/分
最大射程:11155米
全重:2030千克
— 04 —
蘇聯造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10星功勛高炮
◆文物背景
當你看到軍事博物館陳列的這門37毫米高射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炮身上的10顆紅星,這是它戰(zhàn)績的象征。
該型炮是蘇聯1937年在瑞典M34型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基礎上研制的,也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主要的輕型防空武器。最初口徑為45毫米,后經改進,1939年定型為“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中國從蘇聯購置了一批該型炮。
▲志愿軍炮兵向敵轟擊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志愿軍高炮獨立第11營2連在開城地區(qū)擊落敵機30架,其中該連3班用這門炮擊落敵機10架,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火炮防盾上的10顆紅星,就是輝煌戰(zhàn)績的見證。
◆主要性能數據
口徑:37毫米
初速:880米/秒
射速:80發(fā)/分
最大射高:6700米
有效射高:3000米
全重:2100千克
— 05 —
蘇聯造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文物背景
該型炮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研制、1939年裝備的,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廣泛使用的火炮之一。1951年,中國從蘇聯采購該型炮,到1951年底,志愿軍全軍共有蘇制122毫米榴彈炮249門。后來中國獲得生產許可量產,命名為“1954年式122毫來榴彈炮”。
在1952年10月14日的一次戰(zhàn)斗中,志愿軍炮兵某團9連就用這門炮,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 發(fā)射96發(fā)炮彈,把集結了敵人2個營兵力的一條大山溝炸成一片火海,粉碎了敵人的進攻。9連因戰(zhàn)績輝煌,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主要性能數據
口徑:122毫米
初速:515米/秒
射速:5至6發(fā)/分
最大射程:11800米
全重:2450千克
— 06 —
蘇聯造BM-13火箭炮
“喀秋莎”
◆文物背景
1939年,蘇聯制成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該火箭炮發(fā)射原理類似于我國古代發(fā)明的火箭,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fā)射器。該火箭炮采用多軌道定向器,電子打火,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發(fā)射?;鸺膽?zhàn)斗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后發(fā)生劇烈爆炸,殺傷目標。它在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大顯神威,剛投入使用時出于保密原因,沒有命名專門的名稱,只是在炮架上有個生產廠的字母標記“K”,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又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于是就被蘇軍士兵親昵地叫做“喀秋莎”。
抗美援朝時期,我國從蘇聯購買了該型火箭炮。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志愿軍炮兵第21師第209團使用此型火箭炮,迅速、準確地進行了10次齊射,摧毀了敵人8個陣地,大量殺傷了敵人。毛主席在戰(zhàn)后指出:“今年秋季作戰(zhàn),我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的射擊的準確實為致勝的要素?!痹搱F也被授予“百花齊放、震破敵膽、戰(zhàn)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獎旗一面。而據美國媒體報道,上甘嶺戰(zhàn)役美韓軍與志愿軍傷亡比例達到2.3:1,而美韓軍傷亡有70%是志愿軍炮火殺傷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喀秋莎”火箭炮造成。此后,志愿軍開始稱呼“喀秋莎”火箭炮為“炮兵之王”。
◆主要性能數據
彈徑:132毫米
最大速度:355米/秒
最大射程:8500米
一次齊射時間:7~10秒
如今,這些功勛武器雖已不再使用,但它們所代表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堅,必將永續(xù)傳承、世代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