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三橋飛渡”見證天塹變通途
■陳學淵 中國國防報記者 柯 穴
雖然國慶假期已過,但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著名的鐵索伏龍橋依然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橋下的金沙江翻涌奔流,在鐵索橋不遠處,一座水泥橋和一座鋼構大橋并排遙望,當地人稱之為“三橋飛渡”。三座橋都叫伏龍橋,見證著不同時期德欽交通的歷史變遷。
德欽縣位于滇西高原,以金沙江為界,該縣奔子欄鎮(zhèn)與香格里拉市尼西鄉(xiāng)隔江相望,渡船過江是從前主要的交通工具。“那時,渡江只能靠船,坐木筏到江對岸簡直是險象環(huán)生?!爆F年87歲的老民兵平措家住奔子欄鎮(zhèn),曾是鎮(zhèn)上渡口的擺渡人。這些年,他親眼見證了巨變。
平措告訴記者,當遇到水流較急時,渡船很可能被江水沖偏甚至沖翻,有的擺渡人就因操作不熟練,發(fā)生過翻船墜江的事情。
1959年,鐵索結構的伏龍橋建成,成為當時迪慶金沙江沿岸第一座跨江大橋。橋身由數十根并排的粗壯鐵鏈組成,橋面上鋪設實心木板,橋兩頭用鋼筋拉伸,固定在堅硬的巖石里。據奔子欄鎮(zhèn)葉央村老民兵央宗回憶,橋剛建好時,不少村民覺得新奇,常在橋上嬉戲逗留,人武部就組織民兵在橋兩頭巡邏放哨,叮囑大家快速通過,防止人畜墜江。
雖然鐵索橋簡陋,但幾十年來給當時兩岸群眾和官兵帶來不少便利。據德欽縣人武部職工吾燈介紹,以前,人武部官兵到迪慶軍分區(qū)開會,如果車子不過伏龍橋,就要在漫天沙塵的老路上多顛簸十幾個小時,下車后,人人都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時間久了,鐵索伏龍橋已不能再承受大噸位車輛?!按筌囘^不去,上橋晃悠悠,遇到對頭車,再急也沒用?!钡職J縣人武部副部長彭運濤告訴記者,往年部里組織奔子欄民兵到橋對岸巡邏執(zhí)勤,大車需要提前5個小時繞到鐵索橋對岸等待,民兵則步行過橋,到對岸再登車出發(fā)。
如果說鐵索伏龍橋開創(chuàng)了沿橋兩岸村寨連接的歷史,那么水泥構架的伏龍橋則開啟了整個迪慶區(qū)域經濟聯系的先河。1991年,水泥結構的新伏龍橋竣工。很快,就有做木材、礦石、牛羊生意的車隊、馬隊穿行其間,很是熱鬧。之前那座鐵索橋便漸漸“告退”,僅保留用于旅游體驗,成為見證當地交通變遷的“活化石”。
三橋飛渡金沙江。劉 偉 攝
新橋建成通車后,金沙江兩岸的奔子欄鎮(zhèn)和尼西鄉(xiāng)最早受益。據奔子欄鎮(zhèn)武裝部專武干事魯茸次里回憶,當時鎮(zhèn)里有酒店42個、餐館51家?!靶聵蛐藿ê?,交通更加便利,很多藏族老阿媽也第一次坐上汽車走出奔子欄,跨過江橋,到中甸(今香格里拉)走親訪友。”魯茸次里說。
橋的變遷也悄悄改變著官兵生活。德欽山高地貧,官兵想吃上新鮮水果蔬菜只能從外面運。由于路不好走,水果蔬菜送到時,往往都蔫了大半。通路架橋后,從德欽到香格里拉用時少了一半,新鮮水果蔬菜就此擺上官兵餐桌。
走過23年,水泥構架的伏龍橋也結束使命,成為歷史。由于橋面設計狹窄,承載能力不足,導致通行能力受限?!拔镔Y運輸車駛過大橋前,官兵需在橋邊卸下一部分貨物,待貨車過橋后,再用推車將貨物運至對面重新裝車,才能繼續(xù)前行?!钡蠎c軍分區(qū)參謀吳善軍回憶,2013年8月,軍分區(qū)官兵過橋趕往尼西鄉(xiāng)辛福村抗震救災,但因橋身窄,幾塊落石就擋住了橋面,急忙間,官兵只得棄車步行趕往震中。
2014年,迪慶州全面推進通路架橋戰(zhàn)略。短短1年時間,一座連續(xù)式鋼構橋梁在水泥橋旁跨江而過,形成“三橋飛渡金沙江”的景觀。
新的伏龍橋橋長161米、寬9米,重型汽車馳行如履平地。穿行伏龍新橋,由香格里拉去往德欽僅需2.5小時,外界運往德欽的水果蔬菜走俏農貿市場;德欽的旅游服務和工藝品制作銷售也逐漸成為德欽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以前想去德欽探親,只能趕在小長假。如今,周末也能跑個來回?!绷钠鹦滦藿ǖ匿摌嫎颍娚┌矔云G異常高興。兩年前因工作調動,安曉艷的丈夫魯茸培楚到德欽縣人武部任軍事科長,她卻得留在香格里拉繼續(xù)工作、照顧老人。如今,新橋通車拉近了安曉艷和魯茸培楚的距離。周五下班后,安曉艷常帶著兒子開車趕往德欽,一家人能夠時常團聚。
“橋寬了路平了,回家之路不再是人在囧途。”不久前,德欽縣人武部副部長彭運濤休假探親。班車行駛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望著窗外綠油油的青稞地和一個個傍山而建的藏族村莊構成的美麗畫面,他不禁發(fā)出感慨:三橋飛渡送福去,通路架橋迎新來。
一座橋不僅是一段歷史,還記錄著藏區(qū)百姓日益美好的生活。記者了解到,與德欽伏龍橋一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間,金沙江上陸續(xù)架起各類鐵索橋、水泥橋、鋼構橋60余座,這些橋梁或印有藏族特色圖案或結有各種顏色的哈達、彩旗,將江兩岸連接起來。這些交通通道縱橫在迪慶高原,連接著各產業(yè)聚集區(qū)、新農村建設區(qū),從而成為助推高原經濟區(qū)建設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