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軍委聯(lián)合參謀部舉辦的這場故事會,記者感動之余,感觸更深的是:備戰(zhàn)打仗需要靜心專注!
古往今來,軍人只有兩種狀態(tài):一個是打仗,一個是準備打仗。這告訴我們,軍隊由戰(zhàn)而生,軍人為戰(zhàn)而練。打贏戰(zhàn)爭是軍隊的頭等大事,備戰(zhàn)打仗是軍人的第一責任。當兵打仗理所當然,帶兵打仗天經地義。
眾所周知,戰(zhàn)場上炮火硝煙的生死搏殺極其殘酷;殊不知,和平時期的“時刻準備”也同樣艱辛不易。面對槍林彈雨我們需要勇猛沖鋒,面對和平時期更需要我們不忘當兵打仗的初心。“來如天墜,去如屯逝”的蒙古大軍,在建立元朝后戰(zhàn)斗力銳減,主要原因是其將領們“心在家上,不思戰(zhàn)場”;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占領北京后迅速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將領們不思金戈鐵馬,常思聲色犬馬……
軍不思戰(zhàn),國必生危。一支支曾經摧枯拉朽、不可戰(zhàn)勝的軍隊忽視戰(zhàn)備的悲劇警示我們:“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比绻麛橙嗽谀サ痘艋簦銋s在紙醉金迷,只會令敵人在望遠鏡后竊喜。因此,每一個軍人都必須認識到:練兵備戰(zhàn)必須持之以恒,備戰(zhàn)打仗需要靜心專注。
和平時期,誘惑增多,如何才能靜心專注?《三國演義》中“髀肉復生”的故事,給我們頗多啟示:一次,劉備看到因長期不騎馬,自己大腿的贅肉又長了出來,不禁潸然淚下,說自己“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里肉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身處和平環(huán)境,軍人當有“髀肉復生”的警惕。一只溫水里的青蛙,亡于不知不覺。和平時期過日子的心態(tài),無疑就是扼殺軍隊戰(zhàn)斗力的溫水。面對這泓溫水,大家都應該問一問自己:承平日久,我們有沒有感覺“狼”一時半會來不了,即便來了也輪不到自己上?有沒有只想當“和平官”光宗耀祖,導致關注沙場少、關心市場多,漸漸忘記了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初心和使命?
眾所周知,思想上的“馬放南山”比現(xiàn)實中的“刀槍入庫”更可怕,觀念的偏差比準星的偏差更致命。心中沒有敵情,防“狼”的心弦必松;眼里沒有對手,打“狼”的能力必弱。真正的軍人,應當時刻緊繃戰(zhàn)斗這根弦,肩扛打贏這座山,等待出征這道令!
開國中將姚喆研究打仗成癖,稱自己“除了打仗,什么也干不了”;李達將軍外出必帶“老三樣”:地圖、指北針、放大鏡,對全國的2000多個縣名倒背如流;粟裕大將終生不會打牌下棋,不會喝酒跳舞,最大的愛好是看地圖,最大的追求是尚武,最向往的地方是戰(zhàn)場……
丘吉爾曾言:“如果我們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而戰(zhàn)爭沒有爆發(fā),我們失去的可能只是黃金。但如果我們事先沒有做好準備而戰(zhàn)爭突然爆發(fā)了,我們失去的將是整個大英帝國。”“事先準備”是什么?就是備戰(zhàn)打仗!軍委聯(lián)合參謀部官兵之所以能如此專注備戰(zhàn)打仗,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的腦子里永遠有敵情,內心深處始終點燃著烽火狼煙,堅守著未雨綢繆的戰(zhàn)略清醒,保持著狼煙四起、危機四伏的強烈憂患意識和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備狀態(tài)。
戎裝在身就要心向戰(zhàn)場,心向戰(zhàn)場必須登高望遠。專注備戰(zhàn)打仗,還需要放眼世界的眼光視野和高敵一籌的勝戰(zhàn)追求。試想,如果執(zhí)行幾次演訓任務,有了幾項訓練突破,便想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不愿再冒風險“吃螃蟹”,有了這種“小富即安”的思想,備戰(zhàn)打仗的心還怎么靜得下來、還怎么專注得下去?
馬克·吐溫曾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yè),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蔽覀兿嘈?,只要全軍官兵不憚風霜與苦辛,不斷強化“隨時準備打仗”的思想,常思肩頭之責、常念打仗真經,少算個人利益小賬、多算軍隊事業(yè)大賬,把打仗當專業(yè),把當兵當事業(yè),以一心一意的專注和十倍百倍的努力,以箭在弦上、倚馬可待的狀態(tài),就一定能保持靜心專注,就一定能在聚力備戰(zhàn)打仗的路上鏗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