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卻私心,一心為公,才是“伯樂”最需要的品質(zhì)
成事必先得人。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人才必不可少,必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然而許多事實表明,人才往往不缺,缺的是能識人善薦人的“伯樂”。正如唐代詩人韓愈所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睕]有伯樂的識別和推舉,千里馬再多、能耐再大,往往難有用武之地。
然而,“伯樂”何在?人們常說英雄識英雄、英雄重英雄,似乎只有已經(jīng)施展開拳腳、有所建樹的人方能當(dāng)“伯樂”。比如,三國時東吳的四位英杰,周瑜薦魯肅、魯肅薦呂蒙、呂蒙薦陸遜,可謂英雄惜英雄,四人都成為東吳的中流砥柱,堪稱一段佳話。但是,《容齋隨筆》中又言:“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贝笠庹f,自古將帥,大都夸耀自己是賢能之人,沒有不嫉妒超過自己的人的,更別提舉薦了。比如龐涓,明知孫臏才干勝過自己,卻怕把他舉薦給國家影響自己的地位,以至于設(shè)計陷害,最終逼得人家效力他國,危害何其大也!
做“伯樂”最需要的是胸懷寬廣,有大胸襟、大格局,有一顆為國舉賢薦能的公心。畢竟,有時舉薦的人才勝過自己,很可能會取代自己的位置,在某種程度上損害自身利益。就像鮑叔牙,齊桓公本來想任用他為相,但鮑叔牙為了國家利益,竭力推薦才能勝過自己的管仲。最終,雖然鮑叔牙失去了相位,但管仲卻輔佐齊桓公使齊國走向強盛,稱霸諸侯,鮑叔牙則因為能夠為公薦賢而為后世景仰??梢?,拋卻私心,一心為公,才是“伯樂”最需要的品質(zhì)。
其實,當(dāng)“伯樂”并不難,有時但存一顆為國為民薦賢之心足矣。戰(zhàn)國時,秦國的景監(jiān)雖沒有多大能力,但他卻冒著惹惱秦孝公甚至被殺頭的風(fēng)險三次舉薦商鞅,最終為秦國變法圖強鋪平了道路;趙國的繆賢也無治國安邦之才,但恰恰是他向趙王推薦了關(guān)鍵時候能“完璧歸趙”的藺相如,為趙國發(fā)掘了一個棟梁之材。同樣,秦末漢初的蕭何,并非統(tǒng)領(lǐng)三軍的帥才,但恰恰是他月下追韓信,為劉邦舉薦了這位能征善戰(zhàn)的“千里馬”,最終協(xié)助劉邦戰(zhàn)勝項羽等諸侯。
為國為民,未必人人都有千里馬之能,但人人可為伯樂之功。當(dāng)年,魯迅曾號召國人多為“泥土”之功,為培養(yǎng)天才出力,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fā)達(dá),要像一碟子綠豆芽”。今天,我們同樣應(yīng)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多為伯樂之功,讓更多的人才噴涌而出,讓能干事善成事的人用當(dāng)其所。如此,我們的事業(yè)就一定能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