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不喜讀《雍正皇帝》這部書。原因不在于雍正本人和其他人物塑造的問題,而在《雍正皇帝》這部小說中穿插了喬引娣這個人物形象。我想他們也許有自己的道理。
喬引娣這個人物確系我的創(chuàng)造,雍正活著那些年頭,這個角色是不存在于他身邊的。
為什么要引入引娣,并用了不小的篇幅解說她與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之間說不清,扯不斷,絲蘿藤纏,絞如亂麻的糾葛,還和當時國家大局、軍政大局混在一起,成為小說中揮之不去的一個幽靈呢?雍正年輕時,真的有深陷洪水出入于賤民之中的親身經(jīng)歷嗎?
虛構。都是虛構的。
虛構出這么個角色為了什么?是為我們今天的讀者切齒扼腕,切齒遺恨的么?
當然不是的。
是因為,確有事實依據(jù)的是:在明清十數(shù)代皇帝中,唯獨雍正是一個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解放賤民的皇帝!
賤民成為大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明清兩個大時代的歷史進程。從明永樂年始初,永樂帝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從北京燃起的戰(zhàn)火一直燒到南京。明太子在城破前夕,趁著滿城熊熊大火逃亡,不知其蹤,南京落入永樂皇帝朱棣手中。朱棣進南京,立即開始了他的血腥屠殺,跟從原太子不肯附就的權貴或誅殺、或流放監(jiān)禁,不留半分情面——這在歷史上叫“靖難”之役,是以永樂帝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的一次皇族家庭內(nèi)亂。它的波及面遍及全國上層社會。
那些垮掉的太子忠臣受到了嚴厲的非法懲處。凌遲剝皮的、監(jiān)禁流放的、酷刑相加的比比皆是。這些官員本人處刑,而他們大批的家人就變成了永遠的賤民。這些人包括他們的后代永世不得讀書,考取功名做官更是癡夢無聊,只能做全社會都瞧不起的工作如:剃頭、修腳、妓院、大茶壺、鴇母、演戲、吹鼓手、陪送葬的差役,諸如等等,就是我們今人說的“下九流”。一代又一代,代代如是一般,就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社會階層。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愿混跡其中,不愿交往或過從來往這樣的特殊民眾。
因為數(shù)量和全社會相比還不算龐大,它無從威脅到社會和政治的安全。在地方上雖有一些攪亂,對于大局似乎無妨,因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從來也沒把他們當成個事,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下工夫去處罰賤民,也從來沒出現(xiàn)過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幾百年就這樣“混”過去了。
而雍正突然下令解放賤民,允許他們可以世代脫離這個永遠也跳不出去的苦坑,這又是為什么?
這是我在寫雍正之初便思考到了的。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我想在小說中解開這個謎,我不愿意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讀者是不可以欺騙的。
雍正與小福、小祿在黃泛區(qū)的愛情故事就這樣誕生了。他愛這個女孩子,而這個女孩子恰是個賤民。在他當皇子之時,只能躲在茅蓬棘叢中,眼睜睜看著這個女孩子被族人燒死。而現(xiàn)在他當了皇帝,這件事怎樣去了結(jié)?解放賤民。
從邏輯上要讓讀者了解帝王的愛憎也不是無緣無故的,而雍正之死恰是清代一個絕世之謎。
雍正之死,學術界一直在解,至今未見成果。
我這樣考慮,雍正之死大致如是:A,發(fā)現(xiàn)岳鐘麒報喜報功,諱避過失。B,發(fā)現(xiàn)田文靜夸張祥瑞,冒功請賞。C,多吃了賈世芳燒制的丹藥,濫用術士療疾。D,發(fā)現(xiàn)兒子弘時有異動之象,存不軌之心。E,自己本身的疾病越來越加沉重。F,知道自己在民間的政治謠言與他本人在民間的口碑,如在云泥之間……這些夠他死嗎?不夠!他又發(fā)現(xiàn)了引娣的秘密。
這些原因集中在一起,他死不死?和引娣最后的對話,說明了他的最后心境——看《大雷雨》的悲劇藝術境界,也就是這些集中起來的社會致死藥品共服了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