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張碩 發(fā)布:2024-07-22 08:18:49
聳立山巔的界碑
■賈洪杰
上山車隊即將翻越達坂。
雖然已是夏季,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氣溫仍在零攝氏度上下。通往邊防一線的公路上,一支車隊翻越座座達坂、穿越風雪長路,奔赴一個個駐守在雪山之巔的哨所,為駐哨官兵捎去問候、送去溫暖。
今年入夏以來,隨著一年一度“走邊防活動”的展開,阿里軍分區(qū)機關(guān)黨委派出多支小分隊,踏上前往雪山哨所的路。這也是該軍分區(qū)一項服務基層的傳統(tǒng)活動。
對于多次參與這項活動的官兵來說,每次邊防行都要重新經(jīng)歷一次全方位的考驗,但他們的內(nèi)心是溫暖的、精神是富足的,因為走進哨所,近距離感受邊關(guān)冷暖,他們被駐哨官兵奉獻堅守的故事時刻感動著,為他們樸實無華的精神追求震撼著。正如該軍分區(qū)一位領(lǐng)導所言:“走進哨所,與戰(zhàn)士一起同吃同住同執(zhí)勤,不僅是對身體和心理的考驗,更是一次靈魂的蕩滌、情懷的洗禮。”
盛夏,也是邊防新兵下連、新排長分配進哨、駐訓官兵高原換防的季節(jié)。奔赴雪域高原的他們,懷揣著憧憬和希望,在哨所遇見不同的風景,遇見攜手巡邏、托付生死的戰(zhàn)友,收獲抵御困難、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勇氣,也收獲不一樣的成長……今天,讓我們循著他們的腳步,走進阿里高原邊防哨所,采擷更多哨所見聞和感人故事。
——編 者
徒步巡邏。
在那雪山頂上
阿里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阿里軍分區(qū)所屬的邊防連大都駐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一些哨所矗立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巔,一年有半年以上時間處于大雪封山期,是名副其實的“雪域孤島”。
什布奇,藏語意為“太陽落下的地方”,某邊防連就駐扎在這里。從軍分區(qū)機關(guān)出發(fā),翻越六七個達坂,汽車駛?cè)脒B隊營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營門兩側(cè)的一副對聯(lián):“戍國界不懼千里遠,為人民甘耐三季寒?!?/p>
從連隊到幾個巡邏點位,海拔高差都有兩三千米,一路都是崎嶇的冰雪路。有些轉(zhuǎn)彎,駕駛員至少要打兩把倒擋才能通過。多年前,一輛巡邏車在執(zhí)行任務時,不慎跌落山谷,3名戰(zhàn)友將生命永遠定格在雪域高原。連隊在他們犧牲的山巔立起一個墓碑,上面鐫刻著“沉默的守望”,象征著英雄永遠守衛(wèi)著神圣的國土。如今,連隊官兵每次經(jīng)過這里,都會下車點上一支煙、敬上一個軍禮,寄托哀思。
某邊防連守衛(wèi)著一個山口要塞,是距團機關(guān)最偏遠的連隊,一年四季人跡罕至。每當有人員車輛經(jīng)過營門口,官兵都會自發(fā)列隊致意。該連陳連長說,這是他們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方式,彰顯著邊防官兵“邊關(guān)有我在,祖國請放心、人民請放心”的使命情懷。
某邊防連前哨班,駐守在海拔5100多米的雪線之上。那里只有3名戰(zhàn)士執(zhí)勤,平時很少見到外面的人。每次有人到前哨班慰問,他們便早早在哨所前列隊。看到他們質(zhì)樸而憨厚的笑容,每一個到訪該點位的人都感動不已,情不自禁和戰(zhàn)士們緊緊相擁。
在高原待久了,人的記憶力會減退,反應也沒有在山下那么靈敏。邊防官兵一個個看起來都靦腆而害羞,每個到訪者都會被他們陽光般的笑容所治愈。山上信號微弱,手機常常無法使用,信息的匱乏反而讓這里少了幾分喧囂和浮躁,多了幾分從容與沉靜。官兵們說,大家無需語言交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懂得彼此的想法,這是一種戰(zhàn)友之間的信任和默契。
巡邏官兵攀登冰山雪線。
生命與使命
阿里高原是喀喇昆侖、岡底斯、喜馬拉雅三大山脈的交會處,每個方向上都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在這里,沒有珠穆朗瑪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氣勢,卻有著“山連著山,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雄偉壯闊,每一個有戰(zhàn)士的地方,都充盈著“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豪情斗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執(zhí)著堅守。
山路上,某邊防團指揮通信連上士旦增群培和戰(zhàn)友正在巡線。這一趟任務,他們已經(jīng)連續(xù)跋涉5天,每天星辰作伴、風餐露宿。
旦增群培是個“老邊防”,防區(qū)通信線路、監(jiān)控點位都刻在他腦子里。一次任務,他連續(xù)7天在野外巡邏,餓了啃口干糧,渴了化雪而飲;雪山架線,他和戰(zhàn)友9人一組,扛起數(shù)百公斤的電纜爬上海拔5700多米的山頂;他的家就在山下縣城,因為肩負任務,兒子出生15天后,他才趕回家與妻兒團聚……
此刻站在這個線路接點,他和戰(zhàn)友頂著風雪開始檢修。這是他記憶中第23次登上這個點位,最難的一次,他們在齊腰深的雪中跋涉。但每次線路暢通后,聽到電話那端戰(zhàn)友親切地說道,“謝謝班長,您辛苦了”,旦增群培的內(nèi)心便會感到溫暖和滿足,所有疲倦瞬間消散。
從邊防連通往某山口是一段艱險山路,一面是隨時滾落山石的峭壁,一面是百米深的懸崖。每次巡邏通過這段路,都是干部和黨員走在前面,用手拽著馬尾往前踱步。有時軍馬都嚇得止步不前,這時他們就會留下一人看守戰(zhàn)馬,其他人繼續(xù)前進。
戰(zhàn)士們給這條路起名“絕望坡”,后來改為“好漢坡”,如今連隊將其命名為“英雄坡”。在連隊官兵眼中,每次到這里巡邏,都是一次青春路上的沖鋒。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這是一代代阿里軍民共同奮斗拼搏出來的品格。新時代最可愛的戰(zhàn)士,就在這里,腳踏著山河大地,仰望著無垠星空,將青春奉獻給親愛的祖國。
戰(zhàn)士在哨樓執(zhí)勤。
逐夢情懷
某邊防連對面的山坡上,官兵用石子擺出錚錚誓言:“守邊防就是守國防,守高山就是守江山。”
有一首歌《高高的阿里軍人》,官兵們?nèi)巳藭獝鄢@媳f,只有在阿里守得夠久,才能聽懂這首歌的味道——
“那么藍的天/那么高的山/那么傻的你/你在哪里/你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寒無所謂/缺氧不在意/滿懷豪情走天涯/一片丹心獻祖國/黑黑的你/傻傻的你/我知道你癡心不悔/我知道你堅定不移……”一名邊防連長說,這首歌唱出了阿里軍人的心聲。
在阿里高原,每一個邊防哨所的名字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老兵說,這些名字是壯美山河的“寫照”,是軍人心中的“詩與遠方”,更表達著官兵們對強國強軍的期待與祝愿。
秋迪儉革拉哨所后山上,一面鐫刻在石頭上的“黨旗”屹立山頂,讓每個經(jīng)過這里的人都會駐足仰望。那是在4年前,某邊防連軍士哨長張俊翔在哨樓執(zhí)勤時驀然發(fā)現(xiàn),山頂側(cè)面一塊聳峙的巖石,很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于是,他和戰(zhàn)友們一起商量,在巖石上繪制一面黨旗,寓意在黨的旗幟指引下忠誠守防。
他們從團機關(guān)申請了幾十公斤紅油漆,在山石上精心描繪黨旗,還給這座山起名“黨旗山”。一茬茬連隊官兵接續(xù)維護、整修,讓這面鮮艷的旗幟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映紅了整個山坡。
如今,每逢官兵輪換上山、機關(guān)派人到連隊蹲點,都會首先來到黨旗山下,仰望旗幟,回望初心,宣誓忠誠。還有不少兄弟單位官兵慕名前來參觀,自覺接受黨性教育和思想洗禮。不知不覺間,“黨旗山”也成為阿里高原的精神高地、信仰高地。
父子團聚。
揣在胸口的愛
邊防軍人既有錚錚鐵骨,更有綿綿柔情,他們肩上擔著戍邊重任,心里也裝著兒女情長。
過去,阿里沒有通民航飛機,官兵休假只能搭乘部隊卡車或者乘坐地方長途客車,再轉(zhuǎn)乘火車或者飛機。從連隊到家,通常要輾轉(zhuǎn)多種交通工具,每次返鄉(xiāng)探親在路上耗時較多。
札達縣武裝部諶副部長,先后在邊防部隊任排長、連長、教導員等職,因在巡邏時受傷,先后做了兩次頸椎固定手術(shù)。他的妻子在重慶老家獨自撫養(yǎng)孩子、照料老人,所有家庭重擔都壓在她一個人身上。
諶副部長掏出裝在胸前口袋里的兩張照片:一張是全家福,另一張是不滿6歲女兒的近照。他摩挲著照片喃喃自語:“快一年沒回家了?!闭Z氣中滿是思念與愧疚。
按照新規(guī)定,軍人一年內(nèi)可以分次休假,多一點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但他堅持每年只休一次假:“阿里太遠了,回去一趟時間都花在路上……部隊任務重,我在這里心里踏實?!?/p>
義與利、忠與孝、家與國,每個人在面臨人生抉擇時,往往最能考驗黨性和覺悟。每當面對進退走留、得失取舍這樣的“選擇題”時,駐守阿里高原的邊防軍人總會毫不猶豫做出選擇,給出一個令人敬佩的答案。這,也是他們血脈中流淌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老西藏精神’”的生動詮釋。
軍嫂到連隊探親。
一次阿里行,一生阿里情。對于阿里邊防軍人來說,這里有著刻骨銘心的使命情懷;對于軍嫂來說,這里有著難以割舍的特殊情愫。
不久前,某邊防連張連長的妻子王曉靜,帶著5歲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來隊探親。連隊官兵手捧潔白的哈達列隊迎接,這是這對夫妻結(jié)婚多年來第一次在高原團聚。
從河北石家莊到西藏普蘭,王曉靜帶著孩子輾轉(zhuǎn)換乘多種交通工具,跨越近5000公里路程。到了營區(qū),2個孩子高原反應不太明顯,王曉靜卻時常感覺頭痛,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張連長經(jīng)常帶隊外出巡邏,王曉靜就帶著2個孩子在宿舍收拾整理,一家人真正團聚的時間其實并不多。
這次探親,對于王曉靜來說很有意義?!拔艺嬲惺艿搅诉叿赖倪b遠和艱苦?!彼齽忧榈卣f,“邊防軍人在這么艱苦的高原守防,我理解了他的不易。以后我把孩子教育好、把老人照顧好,讓他安心守防,少為家庭瑣事分心……”
這些年,邊防連隊的基礎(chǔ)條件改善了不少,每個連隊都建起了臨時來隊家屬住房。雖然面積不大,但處處透著溫馨,每到暑假和春節(jié)假期,都會有不少家屬帶著孩子來到邊防,為這冰冷的邊關(guān)注入濃濃親情。軍嫂的理解與寬容,更加激發(fā)了邊防官兵衛(wèi)國戍邊的激情與動力。
抵達巡邏點位。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
雪域高原上漫長的邊防線,是由戰(zhàn)士的腳步丈量出的。
通往海拔5800多米瑪拉山口的道路,全是砂石路,巡邏車只能行至山腳,還要借助繩索攀爬一段陡峭的山崖才能最終到達點位。某邊防連官兵每周都要往返這條路巡邏。
登上山頂,官兵們又一次描紅山體上的“中國”兩個大字。他們說,每每看到這兩個字,內(nèi)心就充滿了底氣,“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當“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這句話在內(nèi)心迸發(fā),每個人都像澆鑄了鋼筋鐵骨一般屹立于雪山之巔。
楊連長深有感觸地說,只有經(jīng)歷過登頂?shù)钠D辛,才能體會到站立山峰的喜悅。站在山頂,通過望遠鏡眺望遠方,壯麗山河盡收眼底,想起肩頭的責任,澎湃的激情和熱血一陣陣灼燙著胸口。
支普齊,藏語意為“在那遙遠的地方”。從獅泉河到這里要翻越數(shù)座達坂,陡坡、“搓板路”更是數(shù)不清,部隊的卡車從團部到連隊至少要走三四天,有時遇上惡劣天氣,卡車就會連續(xù)多日被困在山上動彈不得。因此老兵們早就養(yǎng)成了“上下山必定自帶背囊”的習慣。
幾年前,某邊防連魯指導員軍校畢業(yè)分配到這里,下連時,從團部到連隊的路,他和戰(zhàn)友走了5天。到了連隊下車一看,官兵住的還是“帳篷營房”,他心想:“這真是當兵當?shù)搅颂爝呥??!?/p>
連隊老兵說,以前這里只是季節(jié)性哨所。官兵騎馬進山巡邏,一趟就要走好幾天,吃干糧、啃冰塊,屁股都磨出了“繭子”,但大家始終懷著“寧可邊疆埋忠骨,不丟祖國一寸土”的豪情,如同一根永不生銹的鋼釬牢牢“釘”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前幾年,地方政府修通了柏油路,汽車可以直接開到連隊門前。為了安全起見,團里要求中途還要在另外一個邊防連借住一宿。
那天,連隊組織“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許多老兵講起自己的奮斗經(jīng)歷,內(nèi)心都充滿豪情,講到動情處流下激動的淚水。年輕戰(zhàn)士紛紛表態(tài),一定要接過老一輩戍邊軍人的精神火炬,守好這片精神高原。
每位新到邊防的官兵就是這樣一茬一茬地被感染著,一代一代地傳承著,矢志不渝“鉚”在祖國長長的邊防線上。
風雪中,那一尊尊英武堅定的迷彩背影,猶如一座座聳立山巔的界碑,令人肅然起敬,更令人昂然奮起。
(攝影:劉曉東)